〖是否可以说,乡绅(地主、告老还乡官员、私塾先生、德高望重的族长)消失之时,中国农村的文化传统、精神血脉,抑或灵魂便不复存在〗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两大运动就需要再认识,再评价。
一个是长期被认定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农民运动需要重新评价。我们知道,封建时代政权机构只下设至县,因此乡绅成为社会治理重要力量,这便是中国特有乡绅治理模式的成因或主因。
中国的乡绅文化,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也是农村社会伦理关系的维系力量,及其社会运行的动力基础。谓其文化基因,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奠基于小农经济或农业生产关系之上,因此而来的是天地君亲师,血缘伦理关系和等级制度,进而生成家国同构。
然而,中国农民运动的最大特点却是从肉体上消灭乡绅。既然乡绅是乡村文化血脉的承载者,那么这个群体从肉体上消失,导致的必定是乡村文化血脉被切断。为什么中国缺少贵族精神,更多“土棒子”文化,与一茬茬割乡绅脑袋有关。
这就意味着风起云涌的中国农民运动,不仅没有推动乡村文明进步,而且一次次将艰难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予以瓦解。
依照上述推论,其结果必然颠覆现有政治观,及其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断不可为。因为革命理论认定乡绅是反动阶级,是革命的对象,只有消灭这个阶级,农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所以,乡村魂断只能归因于另一场运动,也就是工业化运动和城市化运动。问题是我们还是不能否定这两个运动,毕竟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下中国选择的前进道路。
当然,是否归因于现代化道路有待讨论,但中国农村正在伴随该进程走向衰落,却是显而易见的,且有其必然性与合逻辑、合规律性。
到这里我们便不难理解,肯定与否定已经不是问题的要害,关键是要不要修复和怎么修复失魂的乡村文化。
要修复,必须另辟蹊径。因为当下乡村失魂几乎不可逆,我们能做和该做的只能是在现有社会基础上探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否则避免不迷失于现代化进程中。
强调这一点,也着眼了中国制度建设的基本特点和本质特征。一方面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浸淫着传统文化。甚至还可以说,革命反的是封建,掌握政权后维系社会运行又不能不借助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等。
总之,留住乡愁其实留的是文脉,但怎样留,我们尚无通达道路。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