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北区音乐教研——五年级《牧场上的家》教学案例及体会

(2013-11-17 21:27:07)
分类: 教学案例

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

《牧场上的家》教学设计

青岛长沙路小学  谭志强

【教材分析】: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充满美国乡土气息的抒情民歌,AABA的结构,3/4拍,节奏舒缓、悠扬。它的歌词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在美丽的牧场上,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美国民歌的风格特点,简单理解音乐与多元文化,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赞美的情感。

2.感受理解3/4拍强弱规律及对歌曲的表现作用,认识并唱准弱起小节。

3.体会美国乡村音乐歌曲的演唱风格。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掌握歌曲特点的基础上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一音多字的对齐、弱起和长音的拖足。

【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运用听唱教学法。适当地加入启发、引导。

学法: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了模仿、体验等方法感受音乐,通过合作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群体协调能力。

【教具准备】:钢琴,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轻松导课。

1.出示QQ牧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牧场;

师: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QQ牧场。

2.跟随《牧场上的家》弦乐四重奏纯音乐,师生律动,在师生的交流中自然的感受3拍子的强弱规律;

师:蓝天、白云、牧草、牛羊,我们的心情格外舒畅。(师跟学生按照3拍子的节奏摇晃身体)微风吹过,小草轻轻的摇动。(轻拍手),踮起脚尖,运用舞蹈的感觉去感受3拍子。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和动作在这个环节很重要,它可以激发和带动学生们的兴趣点,营造抒情安静的氛围。

二、情景教学,歌曲新授。

1.教师范唱《牧场上的家》,用钢琴自弹自唱。

师:牧场上的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唱着自己的歌谣,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自然,那么优美。老师想用歌声表达对牧场的赞美,你们想听吗?

2.播放《牧场上的家》,让学生整体感受音乐。

3. 教师单手弹奏旋律,用“Hm”哼鸣引导学生熟悉旋律;

4. 教师加上部分伴奏,用“lv”哼唱音符,同时将全曲的旋律用图形谱展示,引导学生用更准确的哼唱;

【设计意图】:图形谱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效而且最准确的表示音准的教唱歌曲的方法。在这里用图谱就是为了能让学生边哼唱,边直观的唱准旋律,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谱的印象,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5.教师按照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同学们的哼唱让我很陶醉,你们的声音给了我无限的想象。(读)我的 场,那儿有 荡,还有 乐的 鹿和 羚羊;那儿 唱,那儿没有悲伤,辽阔天空多么晴朗。这么美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感受吧。

6.学生有感情的读歌词。关注学生读一音多字的地方。(哪儿有、鹿和、我的、乐的等)

7.教师加音乐伴奏与同学们配合,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8.学生跟教师单手弹奏的旋律轻轻加入歌词演唱(主要唱第一乐句),要求学生张开嘴,用轻声唱好开头。

9.再次唱好第一乐句,用情感要求学生,把声音唱的美一些。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达我们对牧场上的家的热爱呢?

 10.教师和学生一起唱第一乐句(8小节),是带动学生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进行表达和抒发,顺序唱出第二乐句,找到学生唱的不准确的字和音准,进行指导。

11.教师用钢琴的强弱,力度的变化弹奏第三乐句,让学生听出第三乐句的情感,直接唱出这一乐句。

师:刚才同学们的声音太美了,现在老师用钢琴弹奏第三乐句,听一听,这一乐句的情感是怎样的?你该怎样去表达?

12.学生跟教师的伴奏演唱全曲,可以加上动作,用美的声音表达对牧场的赞美。关注学生的情感的表现,咬字吐字、音准和一音多字的发音。

师: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牧场上的家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13.教师改变钢琴的伴奏风格(用乡村爵士音乐的节奏),请学生跟教师伴奏演唱,感受不一样的歌曲风格。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带着学生们玩音乐,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点。这首歌曲的出处来自美国,用美国乡村民谣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异域风情,是音乐回归,也是给学生拓展思维的重要方法。所以这一师生互动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分别用“beng  ci  ci”和爵士鼓点节奏beng beng  ka beng  hao的节奏分组进行交流合作。

三、声情并茂,有效拓展

1. 播放央视公益广告《family》,感受家的温暖和幸福;

2.播放萨克斯曲《回家》,出示课件,介绍演奏者的背景以及演奏的乐器----萨克斯,用图片形式展示;

师:每当提到家这个词,让我们不由得想到我们跟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和幸福。但是对于那些远离故土,就别亲人的游子来说,家更是一个为之深深眷恋、苦苦期盼的避风港。有一位美国流行音乐大师,就把这样的一种情感写成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音乐《回家》,那么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3.播放《可爱的家》的歌曲,紧扣本课主题。出示关于家的图片的课件,学生们静静欣赏。

四、以情感人,巧妙结束

学生们伴随着音响伴奏再次有感情的唱起《牧场上的家》,带着欢快的情绪离开教室。

 


                          《牧场上的家》执教体会

            青岛长沙路小学 谭志强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第九册第四单元《牧场上的家》。首先,我先谈谈对本课教学的理解认识:

一、【教材分析】:

《牧场上的家》是一首充满美国乡土气息的抒情民歌,结构规整,四个乐句组成(AABA),3/4拍,节奏舒缓、悠扬。优美深情的歌词给学生们勾勒出一幅在美丽的牧场上,少年儿童自由自在生活的画面。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在聆听表演中,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及对家乡的依恋赞美之情。

2、体验3/4拍强弱规律及对歌曲的表现作用,认识并唱准弱起小节。

3、体会美国乡村音乐歌曲的演唱风格。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掌握歌曲特点的基础上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一音多字的对齐、弱起和长音的拖足。

四、执教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看---------------听的步骤,以自己的钢琴伴奏为抓手,运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节拍的变化形式引导学生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音乐。简单地说,我以音乐旋律为主线,按照学生每一层次的变化而提出相应的要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快乐和期待中唱会、唱好,让学生在聆听表演的基础上感受音乐,从而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及赞美的情感。歌曲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本课的重难点都是在跟学生的交流中自然、无痕迹的过渡中实现的,用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和钢琴变化的音色来调节课堂的节奏和氛围,以达到音乐与学生相融合的境界。比如,在让学生感受乡村音乐的节奏时,我抓住学生们一定喜欢玩的心理,分别有点爵士味道的的节奏(beng  ci  ka  beng   hao)让学生模仿,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加上钢琴的伴奏融入,掀起了整个课堂的一个高潮,目的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快乐,实现环节目标。

执教中优点:我能够跟学生们融在一起,与学生及时沟通,贴近学生,挖掘学生的兴趣、情趣,让音乐进入到学生的内心。

执教中不足之处:我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力上还不够,声音有待于不断升华,课堂的语言随意性很多,不太严谨。

本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提出建设性意见,让我的课能快速的成长,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