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发表了30分钟的“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精彩演讲,从青蒿素的发现背景、历程,成功的因素,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重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代表了演讲的成功与反响,在网络上、媒体上收获了无数的赞。
在演讲中,屠教授一直强调,这份荣誉来源于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是“集体主义”思想的成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与提高。“中西医结合”科学精神很重要。她还指出,目前全球仍有33亿人面临疟疾的风险,其中12亿人处于高危状态。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研究中的警示,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最后,屠用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演讲的结尾,期望全世界抗疟疾医务工作人员“再上一层楼”,呼吁更多的人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有评论说,这是在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获奖者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文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
在演讲中,屠教授也叙说了当年完成这个发现的艰难:“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素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曾用水缸做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溶剂,导致很多科研人员的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这些介绍,让人们不由得不对那一代人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给人的是信心、力量和希望。
屠教授的演讲也不由得让人想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瑞典学院的那个演讲。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在编的故事中把母亲写得太糟糕,演讲中他以回忆母亲为线索,讲述了他本人记忆中最早的、最痛苦的、最深刻、最后悔的四件事。失手打碎了热水瓶没有挨骂,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打要他不要报仇,一个中秋节吃饺子时打发了乞讨老人,为他卖白菜多算了一毛钱泪流满面。可是,不仅他的表达超不过一个中学生的水平,而且每一个故事都经不起推敲。也难怪会有评论说,他的这个演讲又臭又长,像个絮絮叨叨老太太。
两个诺奖,一个文学奖,一个科学奖,虽然都姓诺,质地却相差太远。这一点,台湾的龙应台看得还比较清。她说:“由于语言是个无法克服的障碍,由于文化的鸿沟极难跨越,由于艺术价值观不可能放诸四海而皆准,由于政治经济的势力导引一切,一个具实质意义的‘世界文学奖’是不存在、不能存在的。”“当代中国作家,如果缺少基本的自持自尊,把西方汉学家当作评鉴人,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中国民族文学努力的大目标、大远景,这样的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呢?这样的民族又是什么样的民族呢?”还有网友指出:“如果莫言获诺奖,最后的结果是文学没有获得多少好处,文化没有获得多少促进,对文学的理性反思没有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国民对于文学促进社会进步的理解没有多少长进,国民的文学素养没有多少提高,这样的诺奖意义真的不大。”而青蒿素的获奖,凭的是它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没有它,地球上每年将增加数百万亡魂,靠了它拯救了数亿人的生命。
从两个诺奖得主的演讲中,人们听到两种声音,一个空空洞洞猥猥琐琐,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儿子,你让娘丢了脸。”一个踏踏实实雄雄赳赳,让人感慨万千,满怀景仰地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