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赴甘肃支教的“千里草社团”组织者王明记的宿舍,这些爱心物品是在组织支教活动前募集来的,但由于缺少邮寄资金,他们只能随身携带了部分图书给大山里的孩子。
8月23日,在大庆弘业融资担保公司的资助下,千里草社团为甘肃孩子们募捐的图书等爱心物品终于寄出。王明记说:“这些东西存我这儿,都快成心病了。看着物品增多,却不能寄给那些需要的孩子,着急!我们这次支教活动,是想把知识带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动力。爱心企业的义助,让大山里的学生们改善了学习环境,也让我们的这次行动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捆捆整理好的书籍、一袋袋的衣物,支教大学生们带回了孩子们的感激,带去了大庆人的热情。弘业融资担保公司总经理郑女士说:“我也很感谢这些大学生,是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我,给我们机会做了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
做为媒体,我们很荣幸记录了这次支教行动的全过程,把他们的爱展现给读者。(记者
大庆八一农大甘肃支教队昨日整装出发
编者按
大庆八一农大有一个千里草西部支教社团,这个社团的所有成员都是大学生。去年,他们奔赴甘肃农村支教20天,受到了贫困山区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他们回来以后,甘肃的孩子们经常跟“老师们”联络,向“老师们”汇报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今年暑假,这个社团的37名大学生又出发了……
从今天起,大庆日报开辟专栏报道这个社团支教的情况,希望通过我们真实而具体的报道,帮助读者了解,贫困山村里大学生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15日9时20分,八一农大千里草支教社团甘肃支教队到达了北京。这群大学生共37人,14日晚从大庆出发,他们将奔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高山乡中心小学、土高山中学和老君乡张川小学3所农村学校,支教两周左右。本报记者随行采访。
一行人将乘坐火车途经北京、西安、定西,倒大约两次客车才能到达目的地,全程90多个小时。为了节省开支,同学们买的都是硬座票,除了生活必需品,他们随身携带了大量的书籍送给孩子们。
组织者王明记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发表了一条微博:“我们已在通往甘肃的路上,虽然艰辛,但是,这也磨灭不了我们激动的心情。早安!”
1
15日9时左右,列车到达北京站。在硬座上坐了一夜后,大学生们神情都有些憔悴,如潮的人群摩肩擦踵,支教队也夹杂在人流中缓缓而行。出站,雨中匆匆在站前合了一个影儿后,就出发去往北京西站。
到了北京西站,衣服、鞋子全湿透了。候客厅里到处都是人,没有空座位。大家把东西堆放在地上。有的包儿经过折腾已经开线了,第一次参加甘肃支教的孙玲弟只好花3元钱买了一团线,仔细缝书包。有的人在地上放上一个塑料袋,坐在上面吃方便面。
2
作为千里草支教社团的社长,王明记也已经疲惫不堪,他的被雨水淋湿的头发一绺一绺贴在脑门上。从期末开始,他就一直在为此次支教奔走。王明记说,他已经好多天没睡好觉了。由于此行有几十人,很多事情需要统一办理。他一边准备考试,一边忙乎着联系甘肃学校、订车票、买保险、订队服、组织募捐、拉赞助、准备教案、印刷教材……出发前,朋友告诉王明记,甘肃下了一周的雨了。王明记又通知队友:“多带几件长袖衣服,那边现在有些冷。”
去年,八一农大的学生们在支教过程中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课外书,衣服穿得也比较旧。今年,经过千里草支教社团募集,大庆公交公司六车队、八一农大师生和大庆爱心传递志愿者组织为此次甘肃支教之行提供了大量书籍和衣物,募集的书籍上千册,衣服7大包。
这么多的东西,想要凭着大学生们随身带是不可能的,因此,王明记和队友们先期将部分衣服邮寄到甘肃,此次支教费用都是自费,书籍特别沉重,采用邮寄邮费太贵,所以王明记和队友们决定把书扛到甘肃。
3
去年去甘肃党岘中学支教的刘畅,今年又报名了,今年他将去土高山中学。
虽然距离上次支教已经一年了,但是党岘中学学生马艳红苹果似的脸和一本破旧不堪的书经常能在刘畅脑海中浮现。
马艳物理学得相当好,在一次刘畅出题的物理考试中,拿了100分。刘畅说:“那张卷子能打100分,相当不容易。”但是,属于马艳的辅导书只有一本。有一天,马艳拿着一本很破的书给刘畅看,刘畅心里特别难受,那是一本已经破旧不堪的书。马艳告诉刘畅,这本书是她叔叔捡垃圾时翻到的,就送给了她。这本书,附近没有卖的。刘畅说,其实那不过只是一本普通的辅导书。
刘畅说,甘肃的山特别多,很多学生都要翻几座山,走上两个多小时上学。但是,他们最远只去过县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收麦子几乎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希望孩子们都能走出大山。(大庆日报)(记者
八一农大千里草社团湖南山区支教13日
网友提供设备拍摄微电影有望成真
【2014年7月7日】
回望土高山
从7月18日到8月2日,八一农大37名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奔赴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山乡的三所乡村学校支教。现在,本报记者与支教大学生们离开土高山已经半个月了,然而,土高山的一切却一直萦绕在脑海里,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去。
那连绵的山、那贫瘠的村、那简陋的学校、那纯朴的乡民、那天真的孩子……
而一些问题的影像,在记者的脑海里渐渐地清晰:
持续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为什么会发生?大学生们给大山里带去了什么?他们又从大山里带回了什么?
在这里,我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大山
如果作为大山的客人,这里的一切非常美:层层披着绿装的梯田,一望无边的山海,美不胜收;但如果把大山当作家,这个家又太单调、太封闭、太贫穷了。
A
支教组织者王明记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
大二学生王明记是八一农垦大学千里草西部支教社团的现任社长,也是去年和今年两次甘肃支教活动的组织者。
王明记来自甘肃农村,在他高二放暑假时,曾有一批大学生来到他所在的高中支教20天,让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王明记说:“我从小就对古代钱币和陶器特别感兴趣,当时有一位支教老师对国学、佛学,以及甲骨文都很有研究,还会写甲骨文呢!”支教大学生的到来,让高中时代的王明记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王明记说,他至今还和这些支教大学生们联系着,他评价这些老师时最爱说的就是:“他们老厉害了!”
正是有了这些支教大学生对高中时代的王明记的启蒙,才有了他今天的支教行为。王明记希望,将来自己也能给家乡的孩子们带来外面世界的气息,希望家乡的孩子都能努力走出大山。
土高山乡,是会宁最偏僻的乡,距离会宁县城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孩子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大山里。今年,王明记又来到了土高山乡中心小学支教。
让王明记欣慰的是,去年参加过暑假培训班的学生又来了,而且表现得特别活跃,而第一次来参加暑假培训班的孩子,相对有些害羞。
其实,在王明记考上八一农大之前,他的一位学长周自清,也很热衷于支教,他和王明记一样都来自甘肃农村。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周自清,仍然在坚持支教。
也许因为同是出身甘肃农村,对大山里贫穷、封闭的生活深有体会,让王明记和周自清都非常重视支教。
B
苏亚玲的妈妈学习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小学生苏亚玲的妈妈名叫蒙红颜,今年37岁,有三个孩子。苏亚玲和弟弟念小学,哥哥念初二。他们家有30亩地,家里还有20多头羊。
蒙红颜是初中毕业,村子里像她这样的并不多,很多人只念过小学,甚至小学都没念完。她家的桌面下压着好几张奖状,是苏亚玲和弟弟的。
蒙红颜说:“三个孩子学习还可以,这儿的孩子想离开大山,就只有通过念书才能改变命运,学习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其实,像苏亚玲妈妈这样的家长,支教大学生们经常能碰到,家长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走出大山。
暑假培训班正处于当地扁豆成熟的时候,成熟的扁豆需要及时收获,孩子们几乎每年暑假都要在家收扁豆。小学生张克思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宁愿家里的扁豆晚收几天,也要让张克思参加支教大学生办的培训班。
C
当地的老师
走出大山的直接方式是考大学
一位学生在交给支教大学生的纸条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我很高兴能认识你们,是你们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谢谢你们,以后我会努力,成功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其实,支教大学生们收到过很多写着这样内容的纸条。
土高山乡中心小学校长说:“原先,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上不上学没啥关系,但现在,家长们普遍都意识到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位当地初中老师语气坚定地说:“走出大山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考大学。”
山的那一头还是山。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山才显得封闭。贫瘠的土地让大山里的家长们在孩子们身上寄托着自己的梦想——走出大山。因此,不少家长坚定地支持孩子走出大山,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大山外意味着精彩,也意味着富足。
【2013年8月23日】
榜样推动社会的进步
勇担责任的榜样 推动社会的进步
【大庆日报综合评价】
王明记:爱 依然在延续【中国经济网】
个人档案
王明记,男,21岁,共青团团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生物工程专业,曾获校级优秀团员,暑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曾任“生命之光”2012暑假支教团队总队长、千里草2013暑假支教团队总队长,现任校、院记者站站长,校广播站新闻中心主任等职务。
大爱无疆点滴汇 梅花香自苦寒来
对于过往的日子,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五光十色的,忧愁与感动相伴而行。而他,也不例外。虽然他父亲的风湿性关节炎使本就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有了亲人邻里的帮助,让他及家人感受到被帮助的温暖和感动。那时,在他幼小的心田萌生了一颗爱的种子。
卸下繁重的升学压力,步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了他施展的舞台,更滋润了那颗爱的种子,萌发出感恩的幼苗,而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浇灌,枝繁叶茂。正因为他来自于甘肃省一个遥远的山村,经历过清贫艰苦的岁月。正是因为个人的艰苦却不失勇气前进经历,在升入大学开始学习、工作生活之余,心存感恩善良的他始终心系偏远山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久他实现了走进山村支教的小小心愿。因为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机会帮助山村孩子,锻炼自己,回报社会!
支教乡村回报社会,真诚感恩奉献大学
2012年,王明记同学在学院老师的委托下建立了生命之光2012暑假支教团队,想起他一直以来未完成的心愿,他毅然放弃暑假休息的机会,带领生命之光暑假支教团队走进了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毕节市土高山乡中心小学进行了了为期二十多天的支教生活。
2012年的暑假支教是他最美好的回忆,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他接触到了农民的艰辛,了解到了那些辍学孩子们渴望上学的思想。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虽然每天晚上只休息三个多小时,但是,只要可以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他就放心了。虽然每天吃的也不是太好,但是只要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对外界了解更多,他就知足了。为了节省一个羽毛球,他爬上屋顶取球划破了自己的腿,虽然有所牺牲但是他依旧为了他的执着追求任劳任怨。在家访的时候,他也时不时的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他用自己朴实的行动感动着周围的每人个人。他每时每刻都关心着自己周围的每一个人,不论是支教队员还是孩子们。这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发自内心的大爱。在支教队员的眼里,他就是校长。在学生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关心大家的好哥哥。
艰难的环境没有让他退缩,恶劣的条件没有令他畏惧,枯燥的生活没有使他厌烦,因为他心底的善良和热情呼唤,他牺牲自己假期生活的舒适安逸,帮助那些渴望知识和新鲜世界的山村孩子,帮助那些仿佛就是多年前自己的弟弟妹妹们……
他一如既往的坚持着优秀团员的标准,以坚强的意志脚踏实地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学习上的坚毅、工作上的认真、生活上的节俭、思想上的积极地都无时无刻不激励着我们。砥砺磨练,终展风华。时光荏苒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优秀大学生.他优异的表现,感动别人的同时也温暖着自己;无限的荣誉肯定着他的付出,更鞭策着他不断前行。
道路艰辛,赢在坚持
走出大山的他而今依旧忙碌了起来:现在的他任千里草西部助学社团的会长,在学校千里草社团联系到了更多的同学加入支教的队伍,使公益事业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扎根,让更多的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外界世界里。
2013年由他一手策划组织千里草2013暑假支教在会宁土高山乡和老君乡的三所学校展开,本次支教活动为当地带去了50套桌椅、一个打印机、1000多册 书籍以及一些体育器材。在为期十八天的时间里,他策划了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手抄报大赛以及一些开发智力的游戏。为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而难忘的学习环境。
在公益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一呼百应。也有艰辛,也有误解,这个时候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但是他不会因别人的不解、不屑而放弃自己那颗爱的种子和感恩的心,那个埋藏在心中的执着和无悔。他在用行动向身边人的诠释着,奉献的快乐与无悔。自信自强地去面对一切的困难,那样的人生就是精彩。(袁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