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活在甘肃农村的王明记从小感受着亲戚、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爱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高中时,同济大学的志愿者来他就读的学校支教,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让他眼前一亮、印象深刻。步入大学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给了他施展的舞台,更滋润了那颗爱的种子,长出感恩的绿茵。他决定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孩子共圆大学梦。
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大一时的王明记便在青年志愿者中崭露头角,深得学院老师的信任,2012年暑假,带领"生命之光"团队来到甘肃省会宁县土高山乡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恶劣的条件、枯燥的生活没有令他畏惧、厌烦,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坚强,因为他的面前是渴望知识的孩子,他的身后是并肩作战的队友。20多天的时间里,教学、后勤、调研,每一项工作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师生、团队、家长,每一种关系都被他处理得恰到好处。孩子的依赖、队员的信服、家长的认可让他深感责任的重大,虽然每天晚上只休息3个多小时,但只要孩子们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为了节省一个羽毛球,他爬上屋顶取球划破了腿,深深的疤痕现在还清晰可见。他笑着对记者说,这都没什么,只要孩子和队友安全,他才放心。
这一次的支教经历让王明记迅速成长起来,他和同学建立的"千里草"公益社团也在这一年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同学申请加入,还拓展到其他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王明记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将"千里草"社团做好做大,动员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整章建制、规范管理、扩大影响、获取援助这些都是他努力的目标,于是,论坛上、校园里总能看到他发起的倡议和忙碌的身影。
王明记告诉记者,他不想让支教仅仅成为一种暑期社会实践,而是能够真正帮助到当地的孩子,成为一种连续性的教育活动,所以2013年的暑假,他带领"千里草"37人的支教团队再次来到甘肃会宁的三所小学。为了将支教活动开展得更扎实更深入,他带领社团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将支教团队分成组织组、课程编写组、调研组、活动策划组、后勤组和财务组,每一组各施其责、分工明确,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大家轮流听课指出问题,课下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他和队员们在"寓教于乐"的理念下,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为学生们演绎精彩课程,编写了6本实用教材,并策划了演讲、歌唱、手抄报比赛及益智类游戏。此外,他还利用课下时间,跟队员们走访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家庭教育观念。"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性,想好了就去做,一条路不行就换一条,总能想到办法。"正是秉承这样的做事态度,他为当地带去了50套桌椅、一个打印机、1000多册书籍及体育器材,这都是他前期做动员、跑企业的结果。支教活动也得到了中国经济网、中国好人网、大庆电视台、大庆晚报、大庆日报、感动中国人物网等的系列报道。大庆日报专门选派记者跟随"千里草"社团进行跟踪报道。
成长因承担而精彩,三年的大学时光里,王明记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省"五个一百"优秀志愿者、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省"万名大学生进万村"社会实践服务行动优秀大学生和学校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等诸多荣誉称号。现在,他正忙着策划第三次支教之行和"信连心-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他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大学生、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到公益的路上,将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后一篇:你为什么没有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