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小面 红遍大江南北

(2014-11-26 14:00:49)
标签:

美食

小面

面馆

重庆

纪录片

去年底,一部有关重庆小面的纪录片《嘿!小面》让这道市井小吃在中国各地火热起来。据一小铁杆粉丝统计,重庆小面面馆约有七八万家,包括面馆、路边摊等,就业人数有几十万。

有关重庆小面的报道虽然经常见诸报端,但很多人没意识到小面撑起了重庆餐饮界的一片天。

被称为“重庆第一面痴”的网友“123台灯”受访时说,根据他的初步统计,重庆小面面馆的规模至少是重庆火锅店的五倍,数量可能有七八万家之多,包括面馆、路边摊等,就业人数有几十万。

他说:“有些面馆虽小,但相当于企业了,有些面馆老板一个月的营业额上千万,很多人把小面小看了。”

由面痴到小面达人

“123台灯”本名李杰平,是小面的铁杆粉丝,以“123台灯”在微博和电视纪录片《嘿!小面》中闻名,很多人反而不知道他的本名。

李杰平原本在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上班,2012年,他想搞清楚重庆小面为什么这么吸引人、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决定把2009年网友票选的“小面50强”吃一遍。

至今,李杰平吃过重庆和其他周边省市的300多家面馆,掌握了小面的烹调窍门,在家也能煮出一碗上佳的小面。

李杰平辞去工作,想自己开面馆,又想搞一个重庆小面协会,向全国推广小面。思前想后,他认为如果自己开面馆又搞业者协会,有利益冲突,于是决定专心成立协会。

为此,李杰平同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市商业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接触,才发现原来小面一直没有引起政府重视。

他也发现小面业者很少交流,相信这一方面是因为面馆是小生意,大部分老板都沉浸自己的小面世界里,二来也担心竞争对手偷师自己的独门配方,所以很少跟其他老板打交道。

如今,他召集了第一批50家面馆老板,先把重庆小面协会成立起来,往后再从长计议要如何把小面推广到全国。

自去年底以来,重庆小面迅速在中国各地窜红,得感谢纪录片《嘿!小面》和《舌尖上的中国2》。

电视纪录片捧红重庆小面

《嘿!小面》编导、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工作室副主任曾磊受访时说,去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只提到重庆火锅,没有重庆小面的踪影,但在重庆人看来,小面才是更生活化、更有代表性的地道重庆饮食。在获得批准后,他开拍首部深挖重庆小面的纪录片。

纪录片播出后,有不少人在网上留言“求快递一碗”。曾磊坦承,没想到会在全国引起轰动,他认为是因为纪录片准确捕捉到连老百姓自己也没注意到的日常生活之美。

今年5月,重庆小面在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中再次出镜,让更多人注意到重庆的这道小吃。

李杰平说,《嘿!小面》去年11月2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后,隔天就有一名河南年轻人打电话给他,表明两天后要到重庆学做小面,希望他介绍师傅。

自此,李杰平几乎每天都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要求介绍师傅的电话,他估计自己接待过好几百人。

曾在内蒙古开饭店的黑龙江哈尔滨人赵冰(24岁)说,去年在电脑上看《嘿!小面》,“看完当场就觉得饿了”。今年她准备创业,经研究后决定到重庆学做小面。

她不担心在哈尔滨掀起的重庆小面热潮会退烧,她说:“我们北方人比较爱吃面,也喜欢吃辣,年轻人特别能接受麻辣烫,连午饭也爱吃。”

来自山东省淄博市的徐鸣(31岁)说,《嘿!小面》播出后,淄博做小面的人也开始多起来,他自己去吃了,觉得味道有点不对,就决定到重庆把正宗小面的味道带回淄博。

赵冰和徐鸣的师傅、重庆侬味面馆老板李劲(43岁)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李劲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而且小面是比较有个性的快餐,很难说谁能把谁比下去。”

为了让外来徒弟做出更地道的小面,李劲不开店时还会带徒弟去重庆老城区,感受重庆的历史文化特色。

他说:“他们来学做面,不是仅仅让他们学做辣椒、怎么打作料,也要让他们知道小面的来源,背后有什么历史文化沉淀,那他们以后回去,才能够把小面做得更地道、更有文化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