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材料: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关系
(2018-03-15 15:00:29)
标签:
教育经验总结情感文化 |
分类: 教学随笔或心得体会 |
中心词:
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究天人之际”的探索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经世济民”的责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宝贵财富。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最终成为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哲人一直在思索着三个问题:人与自然(包括神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由此而阐发出如下的文化论述:
(一)顺应事物发展规律
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人与大自然应‘合为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顺利发展的基石。天人合一的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规律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古代哲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产生长远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整体思维模式。人们以“天道”为一超越时空的至健至刚的大秩序,人即遵循此秩序而行事,以“天道”“人道”为生动活泼、生生不停的恒久的生命历程,人为天地立心,则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参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可达致人类理想境界;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可保国富民强。“天人合一”所蕴含的尊崇自然之道,启发人们顺应自然和历史发展规律,追求和谐一致的生存境界。特别是儒家所推崇的“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强调人性修养当与人我的和谐、天地的和谐融为一体,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天地之完美境界,对于我们完善自我人格和升华人生价值,至今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培养美好品德
崇尚道德修养是古典圣贤做人的基本标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思想,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五德之中“仁”居于首位。《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在人的丰富的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儒家思想中的“博爱之为仁”的道德主张,进一步把仁爱之心推广到每一个人身上。孟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当中“,亲亲”是一个重要的基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由亲人之爱推及对百姓之爱,由百姓之爱推及对万物之爱,这是儒家对爱逐级升华的典型步骤。“仁者爱人”的道德观,使得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也使中华民族成为有强烈道德意识的民族。
(三)修身养性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正身心。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弘扬灵明的德性,将个人之善泽及天下万民,以至于进入“至善”的境界,这种“内圣外王”理想状态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人格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就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最终目的,所以《大学》说:“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做人之根基,孔子的名徒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孟子则宣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主张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先哲的这些“修身”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文明,诸如勤勉、仁爱、礼让、自律、自省、自强、慎独、温良恭俭等等,已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
多年来,在西方文化、网络文化、休闲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被淡化,人文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连同它的精萃,学生了解不多,加之偏重理科、应试教育,使传统文化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脑海里没有扎根,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责任,什么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什么是道德与智慧,什么是立德、立身、立国之根基,很多学生知之甚少,或鲜有思考。作为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艰巨历史重任的学生们,应当积极主动地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中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并内化于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信念当中,使自己成为人格健全、灵魂高尚、意志坚定、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远大的宇宙眼光的一代新人。今天的学生,要传承民族的精神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人文教养,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文化即人化”是长久不衰的一个文化命题。所谓“人化”就是“人文化成”,就是人成为人的动态过程。就是依“人”的价值,向“人”的理想美化、完善化的历史过程。[5]人在不断的改造自然、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创造丰富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使人性得以高尚、完美和更为自由的全面发展。文化是塑造人性的力量。文化不仅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还在创造、限制、改造甚至禁止人们的某种需要,以此来改造、限制、修饰和掩盖人的动物性特征和反社会倾向,使人“成为人”,具有“人模人样”。
正是因为文化有如此改造人、塑造人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更因该从文化的滋养当中寻觅人生的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当今学生有两个重要的功课———“为学”与“为道”,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在“为学”与“为道”关系处理上,老子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用加法,每天学习,知识会不断增多;而个人的私欲、武断、偏执,要用减法步步否定,最后达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从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儒家学派在人文教养上有颇多教导,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仁爱”观,从“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人和”理论,乃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人生态度,都可带来人生的启迪和精神的滋养,使人的思想境界更超越。
(二)培养审美心胸,追求诗意人生
德国著名哲人海德格尔提出,人类应该“诗意的栖居于这片大地”。所谓“诗意的栖居”就是“审美的生活”。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精神疾患成为难以控制的世纪病、时代病。学生的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等,是他们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挑战。如何在充满压力的世界当中“诗意的生活”,中国古代贤达人士的生活态度为大学生提供了典范。
孔子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孔子还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仁者要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一种悦乐。在忙碌的生活当中寻得“闲情”,也就是孔子讲的“一张一弛”。 所谓“闲”,就是从直接的实用功利活动中暂时摆脱出来,回归精神的家园中得到休憩与快乐。宋代大儒程颢有名的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的诗表达“闲”带来的从容境界。有了“闲心”,人方可从天地万物、风云变幻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使自己超脱贫富贵贱等等实用功利的烦恼,心胸自然变得豁达。
学生要拥有审美的人生,就要拥有审美的心胸和审美的眼光,这样才会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世界的一切就会变得那么有情味,有灵性,与你息息相通。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会在“十笏茅斋,一方天井”的宅居中感受到“竹石之爱”,写出传世佳句“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郑板桥集•题画》)乃是进入了审美的活动当中,用审美的眼光将竹子与人结为一体,息息相通,感受到了不可言说的诗意。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因为珍爱生命才会用发现的眼光、饱满的热情去体会生活中的各样美———自然的生态美、节庆的风俗美、异彩纷呈的艺术美、充满理性的科学美等等,才会从极度紧张而又极度单调、乏味的生活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保持一种豁达、和谐、愉悦的精神状态。
(三)加强修身,提升人格
修身,即通过学习、培养和锻炼,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儒家的伦理学说当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是立志。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和亲睦族、安邦治国、教化天下,即孔子所说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如孟子所言的“修其身而天下平”。当代学生要把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与个人奋斗目示结合起来,要将个人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不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之人,不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惟其如此,学生才会胸襟开放,蓬勃进取,在历练中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三、观点小结
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的哲理,所阐释的道德的智慧,智慧的道德,深刻的生存理念,完整做人的准则,特别是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生和谐、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当为学生精神之盾牌———脱离心气之浮躁,建树完美和谐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