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美课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2014-09-20 16:16:29)
标签:

教育

“和美课堂”建设的三个着力点

 

摘要: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学理念,新教学呼唤新的课堂生态。深圳市滨河小学的“和美课堂”是基于“和美教育”理念而构建的新课堂模式,它特别关注“和美课堂”建设中“特质体现”、“模式探索”、“元素把握”这三个着力点,以“三和”(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和)、“三美”(教学艺术美、学生表现美、教学效益美)为统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在自成体系的《和美课堂评价标准》引领下,走出了一条课堂变革的新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使课堂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生态园。

关键词:和谐、和美课堂、模式、着力点、转变

 

深圳市滨河小学的“和美课堂”是基于“和美教育”理念而构建的新课堂模式,它特别关注“和美课堂”建设中“特质体现”、“模式探索”、“元素把握”这三个着力点:

一、“和美课堂”的特质体现

“和美课堂”的主旨在于塑造优美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情感、审美教育入手,提供资助学习的空间,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兴趣和创造欲望,让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活动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在“和美课堂”的建设上,要体现如下四方面的特质:

(一)和谐

“和美课堂”首先是和谐的课堂。所谓和谐,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根据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给和谐课堂下这样一个定义:“和谐课堂是指教学双方与教学要素相互之间协调、融洽的课堂”。“和谐课堂”的价值追求,就是营造和谐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乐学、会学、渴望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和美课堂”争取体现“五和谐”:

1、教学氛围和谐: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要让“教师亲密地教,学生扎实地学”(肖川语),使课堂散发人性本真、和融欢乐的光芒。

2、教学目标和谐:体现“三维”要求,关注能力培养,重视价值观引领,允许不同价值追求存在,纠正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3、 学导互动和谐: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教师要在平等的气氛中做好引领者、组织者和驾驭者,让师生的对话、互动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

4、过程环节和谐: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全程自然顺畅,动态生成巧妙,环节简约高效。

5、 共性个性和谐:课堂上既追求共同的目标达成,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和可能;既执行规范原则,又不压抑个性张扬,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成长。

(二)智慧

智慧是“和美课堂”的内在要求。课堂要体现智慧,教师必须关注“五性”:

1、规律性: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智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做到人人有进步,个个能发展。

2、敏锐性: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变化,精于观察学生的反应,让一切在视线内,让所有在掌握中。

3、灵活性:教师要有机智,对课堂有足够聪明的预设,对课堂各种突发的事件作出明智的处理,自然得体,从容大度。

4、创新性:教师要勇于反思,大胆创新,注重生成,不断精进,用智慧驾驭课堂,用创新提升品位,用特色追求卓越。

5、艺术性:教师善用教学艺术,促成师生良性互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高,乐于创造并分享课堂教学之美。

(三)高效

“和美课堂”的高效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它的基本表征是“五注重”:

1、注重“三度”:课堂活动指向思维密度、思维深度、思维高度的培养,师生智慧碰撞,共同收获。

2、注重层次:全体学生当堂达标、部分学生超前达标,基本问题当堂解决,拓展问题基本解决。

3、注重质量:师生互动愉悦,过程流畅,目标达成,课堂检测合格率、优秀率高。

4、注重减压:课前导学与课后作业适中,学生课业负担不重。

5、注重发展:知行统一,发展思维,拓展有度,激发潜能。

(四)发展

“和美课堂”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师生在和美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发展,体现出“五个让”:

1、让课堂融汇新知。

2、让课堂发展思维。

3、让课堂产生思想。

4、让课堂迸发创新。

5、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和美课堂”的模式探索

在“和美课堂”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变”是一个主基调,其中“三个转变”是关键:

(一)教学观念转变

我校一贯重视课堂效益的提高,为了有力地推进和美课堂建设,我们要求所有教师重温新课标内涵,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形成“和美课堂”的基本理念:

1、以生为本。和美课堂高度重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2、和谐发展。和美课堂追求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3、以学论教。和美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即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智慧创新。和美课堂需要师生富有创新精神,重视教与学模式的创新,不断增长教育智慧。

5、追求生命成长之美。关注教与学的随机生成,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重点看教师引导力度、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深度、学生知识掌握广度、学生知识运用灵活度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度等,坚持每一堂课都给学生以生命成长之美的浸染,师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中走向无限的生命延展与完善。

(二)课堂模式转变

我校在学习各地高效课堂经验的基础上,以“和谐、智慧、高效、发展”为“和美课堂”的价值追求,探索有自己结构特点、有自己个性特色的课堂模式,初步研制了《滨河小学和美课堂各科评价标准》,努力探索以“三和”、“三美”为基本要素、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抓手的“和美课堂”模式。

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和美课堂”模式主要体现为“设疑——议疑——解疑”的“三疑模式”:

1、设疑:导学引入,抛出问题,设置合作学习任务。通过导学案的引入,学生初步接触新的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一起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结合教学重难点抛出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2、议疑:小组学习,讨论问题,集思广益合作议疑。在设疑的基础上,由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对问题的讨论,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集思广益,合作学习。

3、解疑:总结记录,解决问题,指导完成合作学习。在议疑环节中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小组整合选择最佳方案,做总结记录以解决问题,教师解决方案中做出指导,师生共同完成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我们大多采取六人一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学校要求教师积极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分工和职责。每个小组力求做到“五会”:

1)会组织。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教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发挥最大的效能。  

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学生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而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激励学生“主动”。做到了“谦让”和“主动”的统一,能更好地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也更有序和高效。  

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 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结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很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展示时的评价;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等)。  

(三)评价方法转变

1、在“和美课堂”评价维度上,我们依据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评价上特别关注“三个获得”:

1)让学生获得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切合学生实际。

2)让学生怎样获得。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利于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时限内有效达成三维目标。

3)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的牢固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正确运用,情感的充分体验、价值的高度认同、个性的充分张扬。

2、在“和美课堂”评价的体系上,我们研制了一整套课堂评价标准——《滨河小学和美课堂各科评价标准》,评价的主要维度是“三和”(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和)及“三美”(教学艺术美、学生表现美、教学效益美)。根据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理念,70%以上的关注度和着力点放在学生发展上。

(参考标准一):深圳市滨河小学“和美课堂“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班级

 

执教时间

_________日 第__

课 题

 

___课时

执教人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三和

 

教学目标和(15)

充分体现“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语文学科价值观。

5

 

 

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年段特点清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

5

 

关注过程,注重学法,“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5

 

教学情境和(15)

课堂民主,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5

 

 

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打通课内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

 

正面评价,鼓励思辨。

5

 

教学过程和(20)

学生自读自悟与教师相机指导相结合,重视与文本对话,理解、积累和运用文本语言。

5

 

 

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

5

 

预设推进与生成处置自然巧妙。

5

 

超越文本,拓展提升。

5

 

三美

 

 

 

教学艺术美(10)

语文基本功扎实,语音标准,语言精练,板书美观。

3

 

 

充分体现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地位。

3

 

合适、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2

 

文本处理有创意,教学方法有特色。

2

 

学生表现美(20)

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练习参与面广。

5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强化。

5

 

学生思考力、表达力同步提升。

5

 

积极参与个性化体验,个性特长得以发展。

5

 

教学效益美(20)

知识当堂过关,能力明显提升。

5

 

 

学习信心得到增强,学习方法得到改进。

5

 

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

 

享受语文、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得到升华。

5

 

                                                

总分

 

评价人:

 

三、“和美课堂”的元素把握

“和美课堂”要迈向真正的和美,一定要做到如下独特元素的把握:

(一)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态中发展

和美课堂要求课堂教学各要素和谐统一,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与成长的场所,包括教师与学生、主体与环境、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和谐等。我们要追求教学内容结构之美、设计开放之美、资源生成之美及生命涌动活力之美,通过挖掘教育过程中美的因素,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各要素构成一种美感的动力系统,以美的独特魅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寻找真善美,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的和美发展氛围。

(二)让每一个学生在愉悦中发展

教育是一个怡情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基于主动参与带来的收获,体验主动参与的过程,进而感受到基于人性的丰富与充实基础上所带来的深度愉悦,达到悦神悦志的感觉,精神得到满足和升华,实现学生愉悦发展。对学生而言,新鲜而富有趣味性的话题才有意思。“和美课堂”要创设一个诱发学生兴趣的交际点或富有生活感的话题,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下争先恐后,七嘴八舌,不知不觉步入情境,乐此不疲,兴趣盎然。

(三)让每一个学生在动态中发展

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动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教学就是一门艺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多向互动中融各种活动于一体,才能使教师教出智慧,使学生习得智慧。“和美课堂”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开放、教学设计的过程开放、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及师生生命的真实涌动,人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活而不乱的动态美。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不仅是“和美课堂”的创造者,也是“和美课堂”的构成者,更是“和美课堂”的第一享受者。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和美课堂”要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立场,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让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去挖掘、去开发、去体悟、去转化文本的美;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心智都得到促进和发展,生命得到滋养,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张开,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之门。要让孩子通过各门学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理解世界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在自尊、自爱、自强中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和谐发展、各美其美”的发展目标。

 

 和美,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引人入胜。我们在“和美课堂”建设中抓好“特质体现”、“模式探索”、“元素把握”这三个着力点,就可让课堂如诗如画,让爱充斥其中、让和融入其中、让美流淌其中、让发展在自然中;就可把课堂创设成心智交流,心灵滋养,灵性启迪的生命发展场,创生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课堂新境界。

 

 

----------------------

参考资料: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6、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9、孔文东主编:《和美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台北教育初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