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图示古玉的蚀洞、蛀孔现象

标签:
转载 |
分类: 玉器 |
http://s7/middle/44543372xc758678d7a26&690
大家注意观察,洞口壁已非常细薄,孔壁边缘尖锐锋利,与孔洞绝无丝毫混沌不清之感,过渡极其干净利落。这一点是作假者极难仿制的。洞内已成纤维状,有闪亮次生晶体。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86843a97f&690
这个就是前文提到的是由多个孔洞相互融合,形成了蚀斑状结构的样貌。您仔细看,同上图有什么不同了吗?孔洞内的状态极其相似,但孔壁已变得坚厚,,界限依旧十分清晰。
好,再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这种奇特的孔洞现象。
http://s11/middle/44543372xc758dbe54c3a&690
http://s5/middle/44543372xc758dcd43824&690
http://s7/middle/44543372xc758edc4d886&690
http://s3/middle/44543372xc758eeb44bd2&690
http://s14/middle/44543372xc758eefcecad&690
以上为这件唅蝉的放大细图,您发现并感受到了什么?
http://s8/middle/44543372xc758f5e83477&690
http://s8/middle/44543372xc758f63da7e7&690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90023ed9f&690
通过这两件器物的图片,我们发现,这些蛀孔通常都是发生在钙化严重、玉质最为疏松之处,如同这件玉人,头部及右腿钙化处蚀洞现象显见,而其他相对玉质保留完整的地方并没有看到蚀孔现象。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917fa11af&690
商周时期的一件圆雕玉璜,这件被石灰严重侵蚀了的物件儿已俨然变成了掌中熔洞。
http://s15/middle/44543372xc7594d4a5cfe&690
http://s10/middle/44543372xc7594df53de9&690
http://s5/middle/44543372xc7594e5e8174&690
承载了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以其高贵典雅,或飘逸灵动,或隽秀霸气的外形以及其无可比拟的强大气场,令无数古玉爱好者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而通过它的表象探求其形成的奥秘亦变成了我们生活当中最大的乐趣。它复杂多变的特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个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