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图示古玉的蚀洞、蛀孔现象

(2013-06-15 17:15:22)
标签:

转载

分类: 玉器

  蚀洞、蛀孔是出现在玉件上的许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孔洞状结构。它们基本呈不规则的孔状,从外表看,有的孔洞单独存在,有的二个或多个孔连在一起,更甚者有成片的许多孔洞相互融合,形成蚀斑状结构。如果放大来看,会清楚看到这些蚀孔、蛀孔绝大多数表现为口小内大,口内还会套有多层小口,洞中有洞,孔中有孔,层层叠叠犹如进入熔洞一般,很是有趣。来看一组图片。


http://s7/middle/44543372xc758678d7a26&690
大家注意观察,洞口壁已非常细薄,孔壁边缘尖锐锋利,与孔洞绝无丝毫混沌不清之感,过渡极其干净利落。这一点是作假者极难仿制的。洞内已成纤维状,有闪亮次生晶体。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86843a97f&690
这个就是前文提到的是由多个孔洞相互融合,形成了蚀斑状结构的样貌。您仔细看,同上图有什么不同了吗?孔洞内的状态极其相似,但孔壁已变得坚厚,,界限依旧十分清晰。

 那么玉器上的这种蚀蛀孔是如何形成的呢?目前有这样三种版本的说法。
        1
:酸碱侵蚀说。    软玉虽有较高的密度和硬度,但在一定浓度的酸或碱的作用下,也会留下侵蚀的痕迹。玉件特别是古玉件所处的地下环境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酸碱度,或者偏酸或者偏碱,当这种酸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玉件受其侵蚀也就不可避免,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不断作用就会留下各种各样的侵蚀痕迹,有的侵蚀成许许多多的孔洞也就成为可能。
        2
:玉质包裹体说。    软玉的形成在地质学上称为火成岩,在最初形成阶段是熔溶状态的可流动的液体状态。其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和阳起石,还有少量其它成分和单质元素。在形成的最初阶段不可避免的会混进一定数量的杂质,这些杂质散乱的分布其中,被包埋在玉质之中。这些包裹体或包埋体的密度、硬度都较玉质本身要低得多。在玉质形成后的漫长岁月中,特别是在墓葬的环境中,由于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些包埋体由于硬度小,密度低,较易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氧化、风化、水解,它们原来所在的部位就会逐渐成为空隙、孔洞,出现在玉质表面就形成了所谓蚀孔、蛀孔;如果尚未凸出玉表就出现我们玩古玉人常说的桔皮纹象皮纹疱疹纹”•••••••等玉变现象。
        3
:微生物腐蚀说。    
             
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各样、数量巨大的微生物,在生物圈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都有它们的存在,可以说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有没可以生活在坚硬、干燥的岩石(含玉石)中的微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多数人认为不可能。有可靠资料可查,我国地质科学家曾经在一次深钻的研究中,从地下1080深处取出的岩心中,经分离培养和dna检测,发现竟有多种微生物生活其中。它们以岩石中含有的少量铁、镍、石油等为食物,取得营养维持生命的延续。这一发现就为这种猜想提供了可能,玉石的组成成分中不是同样可以提供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吗?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软玉形成的最初阶段由于处于熔溶态,温度高,这时是不可能有生命生存其中的,温度下降,液态变为固态以后的漫长岁月中,适于生存的某些类型的微生物在此定居下来,它们以玉石中的某些杂质为生活基质,分解它们,不断繁衍,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在玉质内部和表面留下各种各样的蚀斑、蚀孔、蛀孔•••••等结构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上三种意见您觉得哪种更有道理、更易于接受?您还有何高见不妨也说来听听。

好,再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这种奇特的孔洞现象。

http://s11/middle/44543372xc758dbe54c3a&690
                                已成鸡骨白的晗蝉(汉)
http://s5/middle/44543372xc758dcd43824&690
                                看看腹部的这些蛀孔

http://s7/middle/44543372xc758edc4d886&690

http://s3/middle/44543372xc758eeb44bd2&690

http://s14/middle/44543372xc758eefcecad&690

以上为这件唅蝉的放大细图,您发现并感受到了什么?

http://s8/middle/44543372xc758f5e83477&690

http://s8/middle/44543372xc758f63da7e7&690
                 4000年前的美少女,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件孕妇形象的玉跪人。看到她头部的蛀孔了吗?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90023ed9f&690

通过这两件器物的图片,我们发现,这些蛀孔通常都是发生在钙化严重、玉质最为疏松之处,如同这件玉人,头部及右腿钙化处蚀洞现象显见,而其他相对玉质保留完整的地方并没有看到蚀孔现象。

http://s16/middle/44543372xc75917fa11af&690
商周时期的一件圆雕玉璜,这件被石灰严重侵蚀了的物件儿已俨然变成了掌中熔洞。

http://s15/middle/44543372xc7594d4a5cfe&690

http://s10/middle/44543372xc7594df53de9&690
           这两处似玉表剥落,想必它的形成机理当是雷同的。
http://s5/middle/44543372xc7594e5e8174&690

                                      蜂窝状特征

承载了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古代玉器以其高贵典雅,或飘逸灵动,或隽秀霸气的外形以及其无可比拟的强大气场,令无数古玉爱好者沉醉其中难以自拔,而通过它的表象探求其形成的奥秘亦变成了我们生活当中最大的乐趣。它复杂多变的特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一个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奇妙世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