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语文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不回答问题

(2014-05-21 22:48:11)
标签:

教育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无论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全班同学几乎都低头不语,即使像请同学读课题这样没有丝毫难度系数的问题,响应者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在常态课存在时间久了,一旦遇到讲公开课的时候,不管老师多么卖力的 “煽动”,学生还是“不配合”,极易造成老师们最怵头的冷场局面。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长期普遍存在呢?我认为除了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外部语言逐渐转化为内部语言和学生开始考虑爱面子、怕别人说出风头等诸多因素以外,还要从老师所提问题本身入手找原因。在近期的学校听评课活动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学生“集体沉默”:

    一、提出问题无铺垫,学生无从下手。好的问题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桥梁。问题的设计不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会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听评课活动中,有位老师在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后,立刻抛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当时课堂一片寂静。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无从下手去概括课文的内容,只能保持沉默。在原先的教学交流活动中,像这样没有铺垫,没有准备,突然提出难度较大问题的课堂占了很大的比例。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交流,他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面对课后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不看教学参考书,老师很难回答出来。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学生。

    面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某些知名教师的课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铺垫充足,学生能力生成自然。在他讲《钓鱼的启示》时,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看薛老师处理这样问题的时候了无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总结课文内容,在佩服之余,我们要借鉴名师的方法,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找到爬上难题高峰的阶梯,只有这样课堂上师生才会真正的互动起来,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重点词句段的能力、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联系生活理解文本的能力才能提高。

    二、提出问题太简单,学生懒得回答。好的问题不仅是桥梁,还应该具有启迪性,能带给学生思维的快乐。在听《乡下人家》一棵时,老师问: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什么样的藤?什么样的叶?什么样的瓜?学生默不作声,老师只好指名回答,勉强没有冷场。课后跟老师们交流时,经常听他们抱怨:问题难不会回答还情有可原,可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不回答,这是为什么?其实,问题过于简单,也会造成学生不积极回答。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没意思,没意思的东西每个人都懒得搭理,何况正处在成长期充满各种好奇的学生呢?

但我在观摩薛法根执教的《夜雪》一课时发现他设计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无意间便带领学生进入的诗人的意境之中:薛老师在学生熟读成诵之后,提了三个问题,一问:夜里下雪时,诗人在哪里?学生从“衾枕”一词可以得知,诗人此时正在被窝里睡觉,是被冻醒的;二问:既然诗人在被窝里,又怎么知道屋外下雪了?学生从“冷”、“明”、“声”、“知”这些字眼中,得知诗人是凭借感觉、视觉、听觉、知觉,从侧面知道夜里下雪了;三问:诗人写的是大雪还是小雪?学生又从诗句中的“讶”、“见”、“重”、“时闻”这些字词中,得知下的是一场大雪。这样的三问,实际上就是将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情形“还原”了,学生设身处地地像诗人那样地去看去想去感受,于是便深切地体会到了诗的意味和诗人的心境,那种夜半醒来忽然发现大雪降落,宁静之美,惊喜之情,便可与学生产生共鸣。

    三、提出问题太琐碎,学生疲于应付。我在三年级听《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时,做过粗略的统计,老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十几分钟内,每分钟高达四个问题。这样轮番轰炸似的频繁提问,不仅占用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更使大多数同学精神高度紧张,疲于应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不能深入的思考,扼杀了自由的创造性思维。还有的老师,生怕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楚,就一个问题正面问了反面问,总体问了分开问,弄得学生思维跳来跳去、不知所措,课堂无效甚至是负效。一旦课堂出现这种满堂问,学生很快就会变得疲劳,结果只能是造成了学生消极应付或三咸其口。

    如何解决这一状况,我认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设计主问题即关键问题。主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统领性,逻辑派生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课堂生成,师生对话的展开。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中设计的主问题很让人佩服:    他在教学中只问了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这样的园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必须有高质量的课堂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设计是在统观课程标准、精研课文内容,重组知识设计的基础上产生。这样的问题一节课不要太多,有两三个足以,因为这样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既能让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思辨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有了这样的问题,不愁学生不合作,不愁公开课冷场,不愁再简单的问题学生都懒得回答,不愁老师再唱独角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