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骚》题义正解

(2012-12-28 14:58:1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天地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典范。它既是屈原的又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有人总称楚辞为“骚体”或“骚”。《史记-屈原列传》告诉我们,《离骚》写成于怀王末年、“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不反”这个时候,楚怀王三十年,即公元前299年,目的是“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屈原曾于楚怀王二十五年被放汉北云梦,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    
    
《离骚》作于屈原被放汉北五年后被招回郢都之前,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今为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楚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云梦(汉北的丘陵地区),任掌梦。掌梦乃一闲职,主管楚王游猎区。    

《离骚》题义分析:    

《离骚》中有几个含“离”字的词语,分别解释如下:    

江离:植物名。    
离别:不忍心离开。    
陆离:色彩斑斓。    
独离:与众不同。    
相离:靠拢。    
离合:忽聚忽散。    
离心:不同心。    

《离骚》题目中的“离”字的含义不外乎以上几种。首先可以排除:江离、相离、离合。其次,陆离是用来形容玉佩的,也可以排除。最后,独离和离心的意思与屈原的系心楚国的情感不符。所以《离骚》中的“离”字的含义只能是“离别”(不忍心离开)。 

“离骚”的离字的含义为什么是“不忍心离开”而不是“舍不得离开”?“舍不得离开”显得太平常,因为付出得还不够多。而“不忍心离开”则表达了一种很深的感情:如果真的要离开,就完全无法忍受。但是爱得越深,恨得越深,不忍心的早晚会忍心,不忍心的潜台词就是已经预知结局注定,最后还是免不了痛苦地离开(投江自尽)。而舍不得的永远舍不得,舍不得的东西永远都珍贵,永远都会捧在手里,为了舍不得就会忍心做些违心的事,苟且地活着。当不忍心和舍不得一起比较的时候,哪个更具有感情深度,区别十分明显。公元前279年,鄢郢失陷,屈原无法忍受看到楚地遭受践踏,投江自尽。这个悲剧结果,在《离骚》中早有预感。    

那么“骚”是什么意思呢?通观“楚辞”中的“离”与“骚”,“骚”不含“忧愁”、“悲恸”之意。推究《哀郢》、《卜居》两篇与《离骚》间的有机联系,可知《哀郢》是诗人遭放逐,离开楚王,离开郢都时悲哀心情的表达;《卜居》是屈原为离别家乡用占卜的方法,决定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离骚》则是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告别故乡之作,故《离骚》即“离别故乡”之意。对诗人的故乡进行考释,“骚”即诗人的故乡“蒲骚”的省称。蒲骚就在汉北云梦,今属湖北应城。屈原既被放汉北云梦,蒲骚也正在汉北云梦,那么,屈原很可能曾住在蒲骚。又,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为《九辩》所作题“序”中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楚纪》载:“宋玉侨居蒲骚,悯师作《九辩》”。屈宋二人都居蒲骚的可能性极大。因此《离骚》的题解就是:离别蒲骚,即:不忍心离开蒲骚,或:难舍蒲骚。这样理解也符合《涉江》、《哀郢》、《怀沙》等作品命题之词例。    

《离骚》成功地塑造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第一个伟大的形象。主人公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美政”而顽强斗争。他赞颂尧、舜、禹、汤、文王等对中国的发展和统一有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力图扭转楚国错误的政治方向,走前王走过的通向成功的道路:“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但是在腐败的楚国,他陷于孤立:君王不信任他,小人陷害他,自己培养过的贵族青年背叛他。志同道合的人一个也找不到。放弃理想,随波逐流吗?当然不愿意。离开楚国,去另外找出路呢?又难舍难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主人公决定用死作为对黑暗现实最后的批判和反抗。    

 “楚材晋用”、“朝秦暮楚”的现象,在战国很不少。例如怀王元年,魏人张仪当上秦相;怀王末年,齐国的孟尝君也做过秦相。凭屈原的才能,到别国去,不怕不受重用。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和在“灵氛”、“巫咸的劝告下,主人公要到“西海”去,并不奇怪。可是对祖国的怀恋,使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