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范进中举》讲课稿——张晓艳

(2013-12-13 17:11:05)
标签:

文化

分类: 张晓艳

《范进中举》教案

——第二课时

                                   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一单元

课前积累:

1、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4、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知识链接】2——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仅四卷,吴敬梓一生中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污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素材。 
【知识链接】3——相关资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禹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秀才第一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学习过程:

一、           朗读课文,你超我赶

(人生四大喜事导入):

古人云:“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幅对联与其中的哪件密切相关呢?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时

(板书)“范进”就迎来了这样的金榜题名时,(板书)“中举”。这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课文,但老师需要让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再在题目中补充两个字的话你觉得哪两个字会比较合适呢?

——发疯

(板书)范进中举发疯

学习目标:
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以研究“范进病因”为出发点,根治人群此诟病为终极目标,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专家听诊会”。而你们就是这场听诊会的专家代表团,在彼此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圆满地完成这次听诊会。

师: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范进发疯的是哪些人?

胡屠户、左邻右舍、张乡绅

(逐人过关,分析原因)

我在文中帮助大家节选了一些段落和语句,根据人物描写方法及中举前后将其分类整理,并且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我们今天就来展示一下各组的风采。

 

(一)“头等”人物——胡屠户:

语言描写

中举前

(1)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范进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2)胡屠户又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3)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4)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中举后

(1)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听得斋公们说: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

(2)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动作描写

中举前

(1)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

(2)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3)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中举后

(1)一个人飞奔去迎,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2)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3)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帖着

(4)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5)胡屠户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6)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a、胡屠户可笑在哪里?

(1)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2)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4)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5)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形容对人态度前后截然不同;倨:傲慢

b、小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中举前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中举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二)“辅助”人物——左邻右舍

a、下面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抽写,却反映了不同的人情世态。请分别加以分析。(4分)(2013年西安省中考阅读题《又见姑姑笑颜》)
(1)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吴敬梓《范进中举》)
(2)一时间,端菜的、添酒的、上茶的、道贺的、说笑的,鱼贯往来。(《又见姑姑笑颜》)

师:在批大家做得这份阅读题时,我碰到了这样的答案,大家来帮我共同批改一下。

(错误答案)

通过人们的动作描写,反映了邻里之间对范进中举的庆贺之情,同时反映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人情世态。

(正确答案)

⑴描写了范进中举后,乡邻们阿谀奉迎、趋炎附势的众生相,表现了世态的炎凉。(答出“世态炎凉”的意思即得2分)

⑵描写了姑姑分家时的忙碌、热闹、喜庆,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民风的淳朴、生活的和谐。

 

b、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三)“高等”人物——张乡绅

人物对话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金带、皂靴。他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的,别号静斋,同范进让了进来,到堂屋内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

(1)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2)张乡绅道:"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3)张乡绅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随在跟的家人手里拿过一封银子来,说道:"弟却也无以为敬,谨具贺仪五十两,世先生权且收着。这华居其实住不得,将来当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请教些。"

范进再三推辞。

(4)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辑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

a、张乡绅是个怎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b、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小结——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这也是造成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原因)

师: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四)“关键”人物——范进:

中举前

(1)范进向他作揖,坐下。

(2)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3)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

(4)辞了丈人回来,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

(5)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买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中举后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来到集上,只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3)与张乡绅的对话

(4)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5)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我来读——

我来画——

我来说——

思考: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2、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3、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二、精读品味,问题探究

a、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 

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制度,分初步考试和正式考试两种。初步考试在县里进行,考上后叫童生(秀才)。正式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省城考试,每三年考一次,考上叫举人,是候补官员,可做县官。第二年二月会试,在京城,由举人参加,礼部主持,考上叫进士。接下来是三次的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后,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师:刚才跟大家介绍的是科举考试的形式。那么考什么内容呢?怎么考呢?首先是说内容。考的就是“五经”,即孔子编辑整理的五本书《诗》、《书》、《礼》、《易》、《春秋》,题目就出自其中,主要是代圣人立言,揣摩圣人的意思。再讲一讲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要求写的是一篇作文,有时会附有对对子。写的作文有严格的规定,规定这篇文章只能写四段,而且整篇字数限制,不能多也不能少。作文四段的要求是“引、议、联、结”。

这就和我们写读后感的结构差不多。但是它还有其它要求,比如字数要固定,而且只能写四段,写作手法也要求每段必须用排比、对偶的手法。你们看麻不麻烦?

我跟同学们讲了这些,最后我们还得从中明白几点启示。

第一、通过这个考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要登上仕途之路是十分艰难的,有两场考试都要三年才考一次,错过了,就要等三年,因此古代有很多考生都是一生在考,考得白了头发,白发胡子还在考。

第二,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也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也是读书人的最高向往,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社会风气就促使读书人不得不一生汲汲以求,也就出了祖孙同在一个考场内的现象。

第三,老师觉得在明清之际能考上的人不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只是一门心思扑在八股文上,有句诗云:“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说的是什么意思,“汉”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唐代的诗歌,这些都好,但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既然这样,一个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还得打个疑问号。很多有真才实学的反倒考不上,如蒲松龄就是这样,考了一辈子,心灰意冷了,最后只好退出,写小说去了,没想到写一本《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

师:对古代的士人们来说,一旦中举这些都将成为过去,个人的命运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别无长技的读书人们当然会拼命地去挤科举这条路了。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明清时代,像范进这样因中举而疯的人多吗?
生:多。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文中想出办法治范进疯病的人是来报喜的报录人。
师:这怎么就说明“多”呢?
生:因为他说范进是因为痰迷了心窍,他能想出办法来,说明他们对付这样的事是很有方法的。
师:你的猜测完全正确。是的。老师也认为这是作者的一个别有用心的设计,正如你所说,这正是说明他们有经验,有办法,原因是他们对范进发疯这样的情况是司空见惯了。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假如范进这次没有考上,他会怎么办?
生:他还会继续考。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他没有生活的本领,他只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师:这样看来范进还是比较幸运的。假如一个人一辈都考不上,那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生:很悲惨。
生:人生的悲剧。
师:是的。一生就浪费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了。科举考试害死人啊!而古代社会里像范进这样能够中举的又是多么少啊,又该有多少人一生都艰难地摸索在科举考试的路途上,而遗憾终生的呢!考上了欢喜得发疯,考不上是人生的悲剧,饱受欺凌和屈辱,从这些事情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科举制度是残害读书人的毒药。
生:我认为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身心是一种严重的摧残。

生:科举制成为封建统治的帮凶,成为镇压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

封建科举的弊端:

(1)读书人迷醉功名,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

(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师:把你们两个人见解综合一下,我们就可以获得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那就是——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份子的摧残和毒害。

一部《儒林外史》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士人们的辛酸史,也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士人们利欲熏心、热衷功名的丑恶嘴脸,也照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趋炎附势的丑态。

 

b、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2)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3)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c、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三、速读课文,提炼主旨
  小说以_______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______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确答案):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真可谓是: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四、拓展训练,写作提升

中举后的范进还会有哪些变化?假如日后的范进做了官又当如何?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用100字左右的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

 

 

 

 

 

 

 

 

 

 

 

 

 

 

 

 

 

 

 

 

 

 

 

 

 

 

 

 

 

 

 

 

 

 

 

 

 

 

 

 

 

 

 

 

 

 

 

 

 

 

 

 

 

 

 

 

 

 

 

 

 

 

 

 

 

 

 

 

 

 

 

 

 

 

 

 

 

 

 

 

 

 

 

 

 

 

 

 

 

 

 

 

 

 

 

 

 

 

 

 

 

 

 

 

 

 

 

 

 

 

 

 

 

 

 

 

 

 

 

 

 

 

 

 

 

 

 

 

 

 

 

 

 

 

 

 

 

 

 

 

 

 

 

 

 

生:(动手写作。)
师:同学们写完了,咱们来交流一下。哪位同学先来?
生:“我以前受了那么多苦,受到那么多的歧视,今天我也成了老爷,我也当官了,也该轮到我享受了。”所以,后来做了官的范进一定是一个贪官。
生:当了官的范进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把自己养得肥头大耳,就是不理政事。有人来告状,那也是“有理没钱”进不来。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说的主题理解还是非常到位的。后来的范进究竟变得怎样呢?预知后事如何,请听……
生:下回分说。

 

五、课外积累,故事延伸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1200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允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余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了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六、教师寄语,催我奋进

师:老师觉得我们跟范进相比还是幸运的,我们的大学录取比率高得很,将来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都可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不会像范进那样硬是要通过科举考试过独木桥了。还有一点,我们不需要学无用的八股文了,我们学的是丰富的知识,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知识是没有害的。对于大家考试来说,尽你们的能力就行了。不一定只有考试这条路,我们的社会成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来咱们班有不通过考试而成功的人,记得告诉老师,老师也要祝贺你。

三十四载逐功名,终盼文曲从天临。

亲友齐贺现原形,却见痴傻举人邻。

万般皆因科举存,虎困囚笼别山林。

今日已别旧时制,发愤图强雄风凛。

                                        ——张晓艳《儒林文诫》

 

 

 

                                                主编:张晓艳

审定:初三语文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