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2014-09-26 09:35: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百千万研修心得 |
【注】该文荣获河源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读书札记评选初中组一等奖,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杂志2014年第7期(总第371期)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河源市东源县教育局 朱美仙
河源地处粤西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辖东源、紫金、龙川等五县都是全国特困县。从所处的环境和教育设施看,我市的许多中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十分相似,都是普通的乡村中学,生源状况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民家庭。当然,相同的仅仅如此。不同的是,帕夫雷什中学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之一和远方来访者求经取宝的场所;而我市的许多中学却因为教育质量欠佳,陷入及格率不足40%的困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和许多教育同仁一样,叹息,困惑……困惑之余,我默默地捧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沿着文字的路径,我又一次,默默地,静静地,走进了闻名中外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近了我无限敬仰的苏霍姆林斯基。于是,困惑终于渐渐解开……
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
何谓学校?不同的时代给予了不同的解读。17岁即投身教育事业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帕夫雷什中学》p28 )
在苏霍姆林斯基任教32年、担任校长26年的帕夫雷什中学,书籍拥有无比高尚的地位。该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教师的私人藏书4.9万册。馆内收藏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德国等文学中所有最有价值的作品,还有适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阅读的书籍,以及应当在童年和青年早期必读的最低限度的那些书籍。同时,帕夫雷什中学还建有专门的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共有360种。这个阅览室,被命名为“思考之室”(是为了强调表现出书籍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其实,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存在于我们的历史与记忆中的学校(那时大多称之为私塾),就是这样朴素的,本质的:几个年轻的学子,手捧一卷发黄的古书,大声地读着,读着。朗朗的书声,在并不宽敞、也并不明亮的草堂,或者茅舍里,回响。
这样的学校,无数次悄然入梦,让我无限向往。因为,今天的东源,乃至河源,还有很多的学校,根本没有供学生阅读的足够的书籍。近年,正值河源创建教育强市之时,各级政府、学校、领导们主要关心的都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比如教学楼、操场、多媒体等,经常甚至唯一被遗忘的,偏偏就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于是,许多创强验收已经过关的学校,拥有崭新的教学楼,乃至塑胶跑道,却偏偏没有图书馆、图书室,或者虽然也有一个偏居一隅、挂着“图书室”牌子的课室,但往往是一个迎检的临时场所,里面的书籍大多是非常陈旧的,甚至是完全为应付检查验收临时充数的,连《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中小学生阅读推荐篇目中的经典名著都难觅踪影。
这种硬件设施“强大”却书籍严重缺乏的学校,可以称之为“强校”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学校理应有一个更符合他们的名称:弱校。因为,不客气地说,只有楼房没有书籍的场所,其实连称之为“校”的资格都是没有的。
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书籍为何在学校及教育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终生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积极进行教育理论问题研究的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相信,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因为“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寻求刺激性的享受。”(《给教师的建议》p 389-396)
关于阅读的思考与建议,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近10项,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对书籍、对阅读的极度重视、极度推崇。为此,他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也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2000-2004年任教高中语文期间,我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名人传记”、“古典诗歌”等系列图书几百册,并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名著推荐课”、“经典赏读课”等课程,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引导孩子们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东源中学2001级(3)班的朱晓敏同学,原是一个十分叛逆、不爱学习的女孩子。但是,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她逐渐受到感染并爱上了阅读;她申请加入了东源中学绿岸文学社和绿岸读书协会后,整天沉迷在书籍的世界里,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多次在读书沙龙中交流读书心得。慢慢地,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她热爱生活,感恩老师,热心公益事业,被选为绿岸文学社社刊的主编,后来被评为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并于2004年考入肇庆学院音乐教育系。
这样因阅读而受益、健康成长的孩子,举不胜举。这些鲜活的生活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有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就可以将孩子们引领到明亮的、开阔的、高尚的智力世界,让孩子们过上富有情趣的、丰富的、充实的青春生活。
可是,在我县、我市的部分中学,学校领导与教师们信仰的,并不是书籍。我们无奈地看到,社会各界和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配备的、有限的图书资源长期被闲置:有的学校图书室没有专人管理,大门封锁,室内图书杂乱无章,尘灰漫天;有的图书室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或者开放时间极少、极短,学生想借阅书籍而不得,只能望“书”兴叹。
在国内外的一些学校及领导心中,信仰的,似乎也不是书籍。《学校强制学生剪短发女中学生:我的头发学校做主》《高三女生因被展示考试成绩排名跳楼自杀》《孩子,一路走好……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一男生因考试排名下滑跳楼身亡》……在教书育人的学校里,我们一再看到不尊重人性、无视学生个性、漠视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大行其道。这些学校与领导,信仰的究竟是什么?
是规矩?是分数?是排名?是一切与学校、领导及教师发展密切相关的、世俗的、功利的,物质。唯独没有学生的健康心灵,没有学生的丰富精神,自然也就没有书籍。
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扼腕,令人深思。
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怎样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面对学习困难的、心理叛逆的、难以管教的学生,教育如何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是高高在上、事无巨细的管制?还是亲切随和、润物无声的引领?苏霍姆林斯基悉心观察学校发生的人和事,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于阅读问题。他说,“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p203)
在经过这般严密的观察、思考之后,关于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思路,终于彻底清晰!那就是必须要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给教师的建议》,p395)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全体教师一起购书、读书,并号召全体教师,在所有课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您听,这是他向老师们发出的饱含深情的号召:“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
于是,帕夫雷什中学成为了书籍的海洋。“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拥有400-500本书”;“逢到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子,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会给学生赠送书籍”;学校组成“读者协会”,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办一次读书活动;在“文艺朗读晚会”、或晨会上,朗读优秀得到文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反复阅读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的书中有几本是经常的反复阅读的心爱书籍。
——这,就是令人敬佩的苏霍姆林斯基!这就是令人向往的帕夫雷什中学。
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帕夫雷什中学的孩子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寻到了人生的方向:米什科把关于卓娅.科斯莫捷绵斯卡亚的英勇事迹反复读了几遍,于是,他学会了用英雄人物的眼光看自己,用英雄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13岁的季娜好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书里,她说:“读了索菲亚.别罗夫斯卡娅的书,使我深信:人不是一粒灰尘,在生活的旋风里一掠而过,便永远消失,不留任何痕迹。每一个人,如果他热爱祖国,愿意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就能在自己的身后留下深深的足迹。”
多年以后,当季娜成为一名幸福的中年妇女时,回想起在“思考之室”的读书经历,依然满怀激情地说:思考之室,是一颗非常需要的火花,让它永远不要熄灭吧。
是啊,书籍和阅读,是点燃青春与生命的火花。我多么希望,这颗星星之火,能在家乡,在祖国的大地逐渐燎原。
因为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学校根本不支持课外阅读,担心课外阅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严格要求学生只准读教科书、辅导资料。《衡水模式:大学生的加工厂》《揭秘高考牛校:题海战术,学生成考试机器》《教育蓝皮书:学习压力成学生自杀主因》……这些类似的报道,让我们得以了解:孩子们的时间被精确分配到每一分钟,生活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学习是永不尽头的做题,甚至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用来做题。无处不在的学习压力,直接成为学生自杀的主因。
庆幸的是,更多的学校、教师都在为呵护阅读与思考的火花而努力着。
2004到2013,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已走到第十个年头。北京丰台二中王志江,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任勇,安徽省利辛县城关镇中心小学范引……10年,100人。这个群体里,既有积极推动教师读书的教育局长,也有热情引领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校长,还有很多爱岗敬业、点燃学生阅读之灯的学科教师……他们,是我们教育界的楷模,榜样。
做他们的学生,和做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一样,因为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而健康,幸福。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向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学习,教师必须爱读书。因为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一点,在帕夫雷什中学早已达成共识,“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帕夫雷什中学》p 28)
帕夫雷什中学共有35名教师,其中25名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教师中,有12人是在该校任教后修完师范学院或大学函授课程的;在不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教师中,有6位教师正在参加高等教育的函授学习。就是这样一群学历起点并不高的教师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读书热情,积极藏书,读书:全校教师的私人藏书有4.9万册,如文学教师B.T.达拉甘的私人藏书有1000多册,苏霍姆林斯基和A.H.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藏书甚至达1.95万册;学校订阅有供教师阅读的学术性刊物《哲学问题》等;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订阅的各种报刊彼此间还互相交换;教师集体经常围绕H.C.卢金的《少年心理学》等著作展开激烈讨论;学校教师每月两次向同事作《社会生活与道德教育》等学术问题讲演。
毫无疑问,正是热爱书,热爱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并实践着“真正的教师必是爱书者”的金科玉律;正是这群无限热爱、乐于分享的教师们,继承、发扬着这种爱好读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为帕夫雷什中学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素质颇高的教师队伍,并将帕夫雷什中学推上了世界名校的行列。
可惜在落后的山区,真正爱书、爱读书的教师还不是很多。许多的山区教师,从教几十年从来没有买过一本专业书籍!因为少读书、不读书,许多的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不堪,教学方法十分落后,只好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昨日的“照本宣读”、“和尚念经”,造就了无数的课堂瞌睡一族,作业空白一族!因为不读书,许多的山区教师,课余生活极其贫乏,除了追看电视热播的宫廷剧、爱情肥皂剧,就是打麻将!甚至在办公室里,他们依然肆无忌惮地谈论着,昨日的一场麻将,摸到一手好牌的喜悦,或者意外丢掉一次自摸机会的懊恼。
还有一件事一直深深烙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在2010年东源县行政领导学习活动中,县教研室邀请了国内两位知名校长前来我县讲学,还购买一批管理书籍发给各校领导,并下发了读书征文的通知。不料征文活动结束时,教研室没有收到一篇行政领导的读书札记;国庆后下乡听课的时候,我们居然在某校的办公室里看到了赠阅的书籍,连包装的红绳都没有拆开,原封不动地放在学校办公室的某一个角落,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那一刻,我突然顿悟,是否爱读书,正是山区学校与帕夫雷什中学的本质区别!也正是山区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我之所以坚信这一点,是因为我也和帕夫雷士中学的许多老师一样,是因为阅读而逐渐成长的。1999年,当我告别山村学校跨入县重点高中的校门时,我默默地拿起了教育书籍,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期刊,让我了解了最前沿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动态,大胆尝试了许多备受学生欢迎的、敢于创新的课例;是《魏书生文选》、《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等教育专著,引导我勇敢地实践六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正是对书籍的迷恋,使我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老师,直至后来成为县中学语文教研员。
我之所以坚信这一点,还因为我的身边有一群因为爱书、爱读书、爱和学生一起读书而逐渐成长的老师。河源市东源县实验中学刘卓云老师在《阅读着,成长着》一文中写道: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阅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我明白了做一个好的班主任应学会和学生沟通,要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求助,做善于倾听学生的朋友。后来,圈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我明白了自己和优秀教师的差距,我应该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勇气说:“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河源市东源县上莞中学陈丹老师在《寻找成长的伙伴——班级读书活动总结》一文中写到:“我从家里带来了几十本书籍,在上课时向学生推荐,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慢慢地,课后来看书、借书的学生多了起来,我的书很快就被借空。我经常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书。和学生一起读书,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感觉,真好!”
这些教师,是教育的种子,是教育走向光明的希望。
但愿种子萌芽。但愿希望绽放——但愿爱书、爱和学生一起读书的领导、老师越来越多。只有这样,落后的学校,和帕夫雷什中学的距离才不会越来越远;只有这样,落后的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注】阅读书籍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2.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