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字词?

(2012-12-05 21:17:52)
标签:

教育

分类: 百千万研修心得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字词?

——听骆军琼老师公开课引发的一点思考

朱美仙

2012124    星期二   小雨

今天下午,参加东源县实验中学语文科组的公开课研讨活动,听取了骆军琼老师执教的《陌上桑》第一课时,引发了我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落实字词这一问题的思考。

骆老师的课是通过朗读、抄写来落实字词教学的。在“初读正音明句读”环节中,骆老师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懂或容易读错的字词圈画出来,并以“温馨提示”的方式把你认为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告诉全班同学。同学们积极发言,提出了“二十朝大夫”的“大夫”、“宁可共载不”的“宁、载、不”、“东方千余骑”的“骑”等。接着骆老师还利用幻灯片将“隅”、“姝”、“绮”等容易读错的字音进行了检查、落实;然后,骆老师让全班同学拿出练习本把刚才提到的字词抄写一遍。最后,骆老师通过小组互相听读、全班齐读、指名个人读等方式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字词及朗读。

在评课时,黄小玲等师充分肯定了骆老师在注重字词落实夯实语文基础方面的优点。刘卓云老师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积累字词的能力,建议每位学生购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或新华字典。吴雪辉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落实字词固然好,可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像今天这样字字落实,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我在充分肯定骆老师认真、负责的字词教学后,结合我县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建议全体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字词教学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字词教学。因为,落实字词与提高课堂效率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字词落实正是提高效率的基础。

众所周知,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明确指出,“语文要过好三关:字关、词关、篇章关”。其中特别强调“字关”、“词关”。的确,字词是学习语文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字,其中会写的常用字是3000个左右。在平时的作文、考试中,学生经常写不出常用汉字、写错字,就是日常语文教学忽视字词教学的佐证。因此,有名家直言: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就是识字问题。

当然,除了如骆老师般将重点的、易错的字词独立教学、点拨、练习的方式外,落实字词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也应该更加的多样、灵活。

 一是依文识字,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落实字词。这种方法适合中短篇的阅读教学。具体的方法是:把课后生字表当中列出的字词分别找到其在课文中对应的句子,可利用多媒体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句子情境中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当然,这样的做法比较直接,简单。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段时,落实重点字词,并以重点字词来带动文章的理解。这样,就会教得更加巧妙,学得更加轻松。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中,就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生)孤儿。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

这种从思维侧翼寻找思维切入口的“曲问”不仅使学生迂回地找到了答案,理解了“孀妻”、“遗男”的含义,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品质。

二是回归文本,在质疑问难、咬文嚼字中落实字词。叶圣陶先生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能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如在钱梦龙《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学生朗读)

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倒装的。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

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

师:讲得好。(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生:且焉置土石。

师:这句话怎么解释?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

生:疑问代词,哪里。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

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生:关心。

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

生:献……

师:献什么?

生:疑。

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

生:笑。

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

生:讽刺。

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组词训练。)

生:讥笑。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这样总结: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三是激发学生兴趣,在纠错、换字中落实字词。如著名特级教师、青春语文的王君老师在教学《狼》的时候,绘了两幅《杀狼图》,图中也有错误,要求学生找出来,细读课文并拿出依据,老师适当延伸并注意一词多义的归纳。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故事将如何发展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第四段和第五段的朗读录音。老师绘制了两幅《杀狼图》,图中有多处与情节不符,请同学们观察后指出来,并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请写词语的同学继续写。

(生听该段朗读录音,观察两幅杀狼图)。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

师: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

师: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人……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原文中说那条狼是“止露尻尾”,意思是说它的身子钻进草垛子中去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可是图中它的身体露得太多了。

师:好,读得仔细,观察更仔细,好小子!这条狼在干嘛啊?

生:他在打洞。

师:故事中说“洞其中”,这个“洞”的用法要注意,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太一样。

生:这里的“洞”是“打洞”的意思,是动词。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生写)

就这样,在学生的发现和争论中,“瞑”、“暇”、“首”、“股”等重点实词一举突破了。纠错的过程,是注释和课文再次合璧的过程,是文字与形象的立体交流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的过程,是选择判断的过程,是思想变为语言文字的过程……此时,学生手眼心口并用,每一处发现,都将激起他们全身心的兴奋,学生将以最亢奋的状态真正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研究的话题。囿于时间,暂写至此,思虑未尽之处,待日后再补写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