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炉山房
(2019-11-06 15:15: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歌词/对联 |
竹炉山房
从惠山寺的大雄宝殿右行,或从天下第二泉右边拾级而上,就是竹炉山房。据传明太祖朱元璋私访惠山寺,寺僧性海和尚砍来一根竹子,一截为三,搭成竹炉,上架钵盂,用以煮茶,招待朱元璋。朱元璋喝了竹炉上煮的茶水,满口甘芳,别具风味。就问“这是什么茶,用什么水,是怎样煮的?”性海言道:“这是惠山上的雨前茶,天下第二泉的石泉水,用一根竹子、三片叶子煮成的。”朱元璋听了很高兴,就说:“老和尚,你成仙了!”其实竹炉山房,源出竹炉煮茶的名人轶事。
据民国时《无锡指南》介绍:明时,惠山寺僧性海,性风雅,多与名士往来。时王绂寓于听松庵,常相过往。湖州有竹匠铺,为其制竹茶炉,此炉高仅一尺,结构巧妙,上圆下方,铜栅为炉心,外表编竹,内填黄土,形似仙家乾坤壶,用松枝烧二泉水,煮茶品茗,吟诗唱和,时名流为之题诗绘画极多,王绂特为它画了《竹炉煮茶图》并题七律一首。
后乾隆第四次来锡时所写惠山景物诗中也曾提到:
并专为竹炉山房题诗。
竹炉茶咏,成为眀清两代文人雅士的墨瀚趣事、诗坛佳话。
此炉时遂为珍品,藏之庵中松涛轩,后轩毁于火,僧人迁之弥陀殿並改称“听松山房”
。此炉几经陵谷,终得复其原处,并将当时唱和诗及著名无锡籍画家王绂所画竹炉镌刻于壁间。明万历时,邹迪光更名为“竹炉山房”
至今,乾隆间又遭火劫,重建后,复将拓本刻于壁,1860年又毁于兵燹,同治间再建之。光绪末年(1908)由邑人孙昌烈、顾景璐等请于大吏,拨款改筑,至今风貌依旧,前有平台、檐廊、头门,敞厅三间,进深四架,为硬山式卷棚轩廊,正中悬李苦禅书“竹炉山房”
匾额,两旁悬1980年由朱家骥篆书抱联:
“衲子”
,是和尚的别称。这是取明代秦夔《代听松庵戒宏访求真公(性海)竹炉原疏》句,经市书法名家徐静渔、冒亦诚将“织” 字改成“编”
。
几年前房门上曾悬一副五言短板联:
此乃一副通用联,在此毫无实质意义。
竹炉山房后有主厅“雨秋堂”
,堂上悬乾隆帝御书“顿还旧观” 匾额,两旁悬秦夔原句,由市著名书法前辈张涤俗先生所书抱联:
“缁”, 黑色。“缁尘”
,指黑色的灰尘,比喻世俗的污垢。秦夔还有描写竹炉的联一副:
秦夔(1433——1495),明官吏、诗人,字廷韶,一字中孚,号中斋。出身于无锡望族家庭,碧山十老之首,“碧山吟社”
的创始人秦旭(1410——1494)之子,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郎中、武昌知府,升福建右参政,转江西右布政使司。著有《中斋集》、《五峰稿》等。
侯皋生也有一副赞咏的楹联:
“缃” ,浅黄色的。“筠”,
原指竹子的青皮,引申为竹子。“缃筠” ,即指编织茶炉之竹。“云腴”
,是茶的别名。茶以产于山岭多云雾处为佳,故名。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诗曰:“我家江南摘云腴,落恺霏霏雪不如。”
1932年冬初某日,孙伯良先生散步崇安寺,见一人手持一已装裱之三尺小联,欲觅主脱售,展视之,乃其友武进邓青诚画师书赠惠山竹炉山房的对联,句曰:
跋曰:咏慧山第二泉,赠竹炉山房主人补壁,乙丑(1925)清和月既望,邓澍。
伯良先生即以小洋两角易之,拟函告青城,缀日仍归之山房,既而以事忙而忘却。1933年2月,青城来锡,偕王君晓仙拜访伯良先生,纵谈之下,偶忆前联,因出之以示青城,固大手笔也。青城为之辗然,嘱仍送往山房悬挂。此事犹如一已出嫁之女子,被匪綁架,转辗以得与父母相遇,而复归夫家,伉俪团圆,安然度日,不可谓非佳话也。是不可以不记。
前一篇:惠山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