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溪河几座桥上的楹联

(2019-10-13 12:39:1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歌词/对联

梁溪河几座桥上的楹联

许荣海

 

马涧曾有一联赞梁溪河:

    垂杨倒水浸春色;

    倦鸟背人飞夕阳。

                 蠡桥

解放前扬名、开原两乡于仙蠡墩以此河为界,河南为扬名乡,河北为开原乡,今同属滨湖区。当时交通至此受阻,宽阔的河面只能靠摆渡涉水,极不方便。民国十九年(1930),为贯通两乡及无锡城区的交通,经王禹卿倡议,其他实业家荣德生、王万锡等赞同,募捐集资在原渡口建成7跨、宽6米、长75米的大桥。大桥的建成,结束了该地自古以来摆渡的历史。此桥当时是仅次吴桥的无锡第二大桥。

当时孙肇圻受王禹卿所嘱,题桥柱联二副,分别为:

    犹是济人,收拾风波占利涉;

    不须唤渡,沟通乡道此权舆。

“济人” 指渡河的人。“济” 为渡,如同舟共济。“权舆” 原意谓草木萌芽新生。《大戴礼记·浩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现引申为起始。

另一联为:

    衣带盈盈,争指墩边说仙蠡;

    煙波渺渺,欣看溪上卧长虹。

桥北堍即为仙蠡墩。此桥解放后多次改扩建。桥联早己被毁,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蠡港泰定桥

梁溪河支流马蠡港,上世纪80年代初,无锡地名普查时,曾改名为“骂蠡港” ,是因吴人骂范蠡的缘故。据传,战国时范蠡助越灭吴,吴人对其不满,当吴人闻知范蠡携美泛舟无锡梁溪河、五里湖时,许多百姓聚集在溪河两岸大骂范蠡。据清代《常州赋》载:“仙蠡墩稍西有骂蠡港。谓吴骂少伯(范蠡)于此,故名。”有诗曰:

    亡吴自问为谁治,

    骂蠡于今仅有村。

据此,这条河就取名为“骂蠡港” 。可是,这样一来就贬低了范蠡的形象,许多人又对此极为不满,特别是浙江人,他们直接向无锡提出应恢复原名,而且无锡许多有关人士也纷纷指出,骂蠡之事只是传说而已。据元代《无锡县志》所载,当时就有马蠡村,马蠡港因村而名。从未有骂蠡村、骂蠡港的记录,直至清代志书的记载都是如此。至于清代《常州赋》不过是文艺类篇章,其资料的真实性远不及史志可靠。于是,在1993年,无锡又将“骂蠡港” 更正为“马蠡港”

据康熙《无锡县志》所载:“马蠡港亦曰中桥河,自仙蠡墩梁溪分支,南行过北桥、中桥、南桥入五里湖。”据1992版《无锡市郊区志》记载:“约在唐宋时,有一髙僧,四处募化银两,在今翠筠居和尤巷后面建一木桥。”元代泰定年间(1325年前后),在马蠡港中段建有一桥,定名为泰定桥。明代崇祯年间(1636年前后),有一年霉雨季节,发大水,水向五里湖、太湖急泻,以致桥墩被沖坍,桥梁被冲毁。其时有一告老还乡的王姓官员(王永积)隐居在附近“武陵庄” 其夫人将锡北斗山乡私产稻田三百余亩卖去,从原址向北移数十丈,倚武陵庄畔,重建细金山石环洞式拱门大桥。桥南题名为“中桥” ,桥北题名“古泰定桥” ,桥柱南北均镌刻有长联。可惜沒有记录。清光绪三年(1877)重建。据1937721日无锡《人报》副刊版所载,扬西乡中桥有泰定桥联:

    北瞰龙山,数点远峰青未了;

    南通蠡渎,一湾流水白无边。

这副描绘马蠡港泰定桥的地理位置及秀丽蔗色屿桥联由徐萼芳所撰。此为北向桥联,现从残留在河边的方柱上仍可见到南向的半副下联:

    肇基泰定,界分南北砥中流。

清光绪重建之桥,整整一百年(1976)被拆。现中桥,系上世纪20年代苏锡公路上之六号桥,时称“新中桥”

                

梁塘桥

位于滨湖区扬名与东(土夅)交界的梁塘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现保存基本完好,200362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塘河也可以说是古运河的支流,东西走向,是连结古运河(下甸桥段)与五里湖的重要水利枢纽,是旧扬名乡与旧开化乡的界河,为便利两地居民往来,早于明朝之前,在梁南村与梁北村(现名梁中村)之间架起了这孔石桥。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月所岀版的《南长古韵》中记载:“(梁塘桥)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传说是用建造清名桥所剩石料建成。”此乃误解。据元·王仁辅所编《无锡县志》卷一、津梁中早已提及:“善堰桥(通梁塘桥)、梁塘桥(通新安) 。一般这种石拱桥百年左右就要大俢或重建,因此,该书中提及的传说“建成” 只要改成“重建” ,即:据传明万历年间曾用建造清名桥所剩石料重建。就令人信服了。晚清年间又重建,东侧桥柱有联为证:

    复整津梁,若似长虹跨河汉;

    重增锁钥,犹如新月渡云霄。

“津”即渡口,“梁” 指桥梁。“津梁” 此指梁塘桥。“河汉” 指天上的银河。“锁钥” 喻为重要的关键之地。该书中介绍此联有两字差错,均在下联的最后五字中:“新” 成了“星”、“ 云”成了“凌” ,即“星月渡凌霄” 。“新” 为形容词,与上联“长” 对仗。“长虹”、“ 新月” 都是形容弯弯的梁塘桥。而复合名词“星月” 既无法与上联对仗,又无法解释梁塘桥。“凌” 为动词,前面已有一动词“渡” ,这里运用二个动词,是说不通的,“凌霄” 为动宾结构,也无法与专有名词“河汉” 对仗。桥西侧还有一副未曾介绍过的古联:

    曲水绕星塘,遥映物华天宝;

    溪光射牛斗,广曜人杰地灵。

上联笫三字“绕” 因原字迹模糊难辩,笔者经多方努力而确认之。原字为“绕” 的繁、异体字“遶” ,围绕之意。“曲水” 指梁塘河。“星塘” 指梁塘河附近星罗棋布的池塘。“牛、斗” 原指天上二十八宿星名,现泛指天上星星。“曜” 指照耀。

据桥北瑞两侧石碑记载: 由扬名乡张浩然、周舜卿及父倡捐,邀新安、开源、扬名、开化等乡于光绪八年(1882)集资重建。

该桥系花岗石单孔石拱桥,南北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桥长21米,宽3米,跨径7米,髙4.1米,两坡各有22级石阶,原有桥栏、望柱早已不存。

时过境迁,昔日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现已冷冷清清,但不时仍有一些货船撞损桥体,2006年有关部门又进行了一次修葺,並在桥北立一水泥石碑,上面介绍了以上两联,但西联缺了“绕、广曜” 三字,而且將“曲水” 误成了“田水” 。由于桥南堍建有一建筑材料厂,于1999年元月,在原桥东侧约30米处另建一座双车道水泥大桥,老桥失去原有功能,逐渐被人们淡出记忆。但这毕竟是无锡地区留下有限的珍贵古桥之一,有待人们进一步加以保护。

            

 

鸿桥及

梁溪河过蠡桥一路向西,过青祁桥、蠡溪桥、隐秀桥至鸿桥。鸿桥在鸿桥路之北、陆丼村南的梁溪河上,河宽55米,桥长90米、宽6米。五孔米字格桥柱,南北向。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为钢筋水泥结构,至今尚属完好。河道中心第三孔桥柱,原有东西两副桥联,一般桥柱联因大多数为石拱桥,桥柱向航道方向,所以桥联方向也顺着航道,但此桥联却与众不同,字迹在桥柱内侧,向着航道中心线。可惜“文革” 期间被“红卫兵” 凿毀,现部分字迹颇难辨认。笔者2004年深秋,为进一步探索,特下水游近主航道观察,东联绝大部分字迹可辨,而西联仅能辨二三字,现录东联全文如下:

    隔水卧长虹,万顷烟波来管社;

    扁舟游仙蠡,五湖风景接梁溪。

“管社” 即指太湖与西五里湖交界处的管社山,有东管社、西管社之分。上世纪中叶,从梅园去鼋头渚的最近线路,即是,从梅园正南行至管社山麓,在万顷堂下湖边有渡船或渔船,摆渡上中犊山,过中犊山即鼋头渚。

桥南堍,原建有凉亭,供行人歇脚纳凉、休憩。因交通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被拆除,亭内原有石柱联:

    揽景惬清游,试看虹卧清波,鱼行碧沼;

    纳凉来小坐,绝剩竹留佳客,樾荫暍人。

“樾” 指树荫,亦指道旁成荫的树。此也指凉亭。“暍(ye椰的第一声)”指受暴热中暑。“樾荫暍人”意谓到凉亭来歇脚避阳纳,避免中暑。 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蠡溪苑

梁溪河随着工业的现代化,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道水质等情况却不断下降,整治已到刻不容缓之际。梁溪河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沿河景观及自然生态为主要仼务,同时又以历史文脉为主线,重塑母亲河朴实、自然、优美的形象,展现从新石器时代到吴越春秋,至唐宋明清,再到近代,长达五六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古今相融的人文景观。

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东起位于蠡桥以东的梁溪河和新运河及马蠡港交汇处的三河口部位,西至梁湖大桥,河道全长约7公里,沿河绿化景观用地面积约116公顷。整个工程竣工后,将把沿线的梁韵苑、仙蠡墩、蠡溪苑、渔趣园、梁湖生态园等多个开放式景点连接为穿越历史人文、回归自然生态的风情梁溪河景观带。

蠡溪苑是整个梁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承转” 部分,规划面积共约7.2公顷,以梁溪桥为界,分为东西两苑。蠡溪西苑以江南水乡、枕河古街及纪念宋代抗金名相李纲的“梁溪居” 和明代谏臣顾可久的“清溪庄” 为主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的休闲胜地。

苑内楹联林立,光二座石牌坊上就有8副之多,笔者共收集到11副,其中有两副为原市文管会副主任夏刚草先生新撰,其他几乎都由夏先生从元明无锡名人诗句中挑选出合适的对句。现一一介绍给各位。

1、西苑牌楼正面(朝东)横额为“蠡溪水苑” ,正中楹联于2008年冬由夏刚草新撰,陆修伯正楷书:

    北屏九龙绣嶂,延数千年锡惠文脉;

    南带五湖烟波,阅三万顷吴越风光。

该联对仗工稳,语言优美,而且气势十足,可惜平仄失律严重。

2、两侧录明代李湛诗句,由冯稚乾行书:

    金波光摇碧玉碎;

    银蟾影浸玻璃明。

来赞颂梁溪河的昼晚美景。

3、牌楼背额为“风月无边” ,正中取明尚书唐顺之(荆川)的诗句,由张惟威行书:

    溪连范蠡湖,秋水鸥凫戏;

    地即李相宅,霜天桔柚荣。

4、两侧选明代郭谏臣诗句,由陆修伯行书:

    山明低落日;

    波净倒涵天。

5、在“泽邑” 檐廊柱上有明代冯善的诗句,由张惟威草书的抱联:

    红泛落花通别浦;

    绿含芳草漫长堤。

6、长廊尽头水边小亭抱联,移明代边贡诗句,田冯稚乾隶书:

    城池旧识延陵郡;

    风俗犹传至德乡。

7、宛内商铺众多,有处“新水岸” 会馆,经营咖啡、简餐,可茗茶,可举办商务酒会。门口两侧柱上各悬一串红灯笼,每灯一字,组成一副通俗短联:

    财源如浪至;

    贵客似运来。

此联原上下颠倒,虽经调正,下联第四字平仄仍有问题。

8、东苑“溪中村” 牌坊朝东正面正中镌一联,亦为夏刚草先生新撰,由冯稚乾正楷书就:

    平山远水,乔柯茅亭,酷似一幅云林画;

    彼岸小邨,绿禾金粟,严然二首悯农诗。

遗憾该联平仄还有失律。

9、其两侧刻元代著名书画家倪赞(云林)诗句(由张惟威书):

    风迴绿卷平堤水;

    林缺青分隔岸山。

10、牌楼背面横额书“四海无闲” 正中再录倪云林诗句(陆修伯正楷所书):

    若士振衣千仞表;

    何人泛宅五湖间。

11、两侧又取明代唐荆川诗句:

    丛木深寒气;

    平芜澹野烟。

全苑充满诗情画意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