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象无形大声无音的开拓者
大象无形大声无音的开
拓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81
  • 关注人气:7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辛末状元”谜

(2019-07-27 17:24:18)
标签:

历史

分类: 诗/歌词/对联

“辛末状元” 谜

许荣海

 

    明代江阴袁舜臣,中甲子(1384)乡试,辛未年间(1391)举行会试的时候,袁舜臣赴京参加会试,他在马镫上很工整地写着一首诗:

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
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
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牀何所有。
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

当时到京城来赶考的举子很多,人们看了都只当是一首普通的诗,未加注意。后来苏州的刘瑊看了这首诗,才说这是一首诗谜。诗的头两句的合起来是字,第三四句字莫露口为字,头上加一横为字;第五六句的一点大如斗字,半牀旁,合为字,第七句字摘去帽子为字,四个字合起来就是辛未状元 ,这是表明袁舜臣立志要夺取辛未科的状元。

后来,金榜题名,袁舜臣果真中了状元。刘瑊也中了榜眼。

此谜原载于明代冯梦龙《古今笑》的《谈资部》:辛未会试,江阴袁舜臣作谜诗于灯上,云:“六经蕴藉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掩却半牀何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唯苏州刘瑊一见能识之,乃“辛未状元”四字。清代禇人获的笔记小说《坚瓠集》中亦有类似的记载。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3年生于浙江宁海被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查家。

     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到1972年以《鹿鼎记》封笔,金庸武侠作品的正式发行量已逾亿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家喻户晓,当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如今凡有华人处,便会读金书,甚而至于引发了海内外“金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和发展。

     金庸作品博大精深,可谓“文才武学,书画琴棋,算数韬略,以至医卜星相,奇门五行,无一不会,无一不精!”(《射雕英雄传》中评价黄药师语),当然也涉及民间艺术的瑰宝--谜语。

     1957125金庸在大公报副刊《三剑楼随笔》专栏上发表《谈谜语》一文,称赞“我国有许许多多好的谜语,例子举不胜举。。。我国的谜语千变万化。。。有许多闪烁着很灿烂的智慧的光芒”,认为西方的谜语“比起中国字谜来,这种谜语实在太浅了”。由于金庸先生对谜语有着一定的研究,因此在其武侠作品中时有谜语的影子闪现。

    谜语,分为事物谜(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这两种谜语在金庸小说中都能见到。或援引、或化用、或自编、或暗含,金庸通过多种方式,巧妙地将谜语穿插在其小说中,有些属于无关大局的助兴之举,有些则是事关情节的点睛之笔。

    说到金庸小说中的谜语,首先会想到的肯定会是“辛未状元”谜:

30回“一灯大师”中,黄蓉与书生斗智:

黄蓉道:“好啊,猜谜儿,这倒有趣,请念罢!”那书生捻须吟道:“六经蕴籍胸中久,一剑十年磨在手……”黄蓉伸了伸舌头,说道:“文武全才,可了不起!”那书生一笑接吟:“杏花头上一枝横,恐泄天机莫露口。一点累累大如斗,却掩半牀无所有。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黄蓉心道:“‘完名直待挂冠归,本来面目君知否?’瞧你这等模样,必是段皇爷当年朝中大臣,随他挂冠离朝,归隐山林,这又有何难猜?”便道:“‘六’字下面一个‘一’一个‘十’,是个‘辛’字。‘杏’字上加横、下去‘口’,是个‘未’字。半个‘牀’字加‘大’加一点,是个‘状’字。‘完’挂冠,是个‘元’字。辛未状元,失敬失敬,原来是位辛未科的状元爷。”那书生一呆,本以为这字谜颇为难猜,纵然猜出,也得耗上半天。。。岂知黄蓉竟似不加思索,随口而答,不由得惊讶异常。

金庸借破解这条介于“天鹅谜”与灯谜之间的谜语,生动展现了黄蓉的急智。这条谜语的巧妙借用,符合“渔樵耕读”中书生曾中状元的身份与挂冠而归的经历。

 这种离合体诗谜,是汉字字谜的一种编制及猜射体例,又称增损体拆字体。这种体例是通过文字的笔画、偏旁部首的增、损、离、合等变化,使谜面谜底相合。这样的字谜通称为离合体谜。这是猜字谜的最常见、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从制谜的角度来说,手法比较简单,并不难做;但要写好一首古朴而有较佳内容的四(八)言诗,并且又要隐入欲隐的字,就不太容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