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山寺位于锡山区张泾镇胶山西北坡,相传原为梁萧侍郎施宅,南北朝梁太清初年(547)始建寺,初名“弥勒寺” 。古寺依势而建,背靠胶山,东西两峰环抱,呈“太师椅”状,原为无锡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元初,寺毀于兵燹。宋建炎年间被名相李纲“请为坟刹”以祀奉先祖,改额“崇亲报德禅院” ,时寺中有窦乳泉、香花桥、萧卿墓。碎石坞、砺剑石,及后人重建的湛然堂。明桂坡公安国在寺左重整李忠定公祠,割田岁供春秋二祭,并复浚窦乳泉,葺其亭,额“蒙斋”,泉左有湛然讲堂,堂前有万玉亭,皆有诗铭碑刻。二泉邵(宝)文庄公也为李纲祠写了碑记。后又毀于兵灾。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太祖朱元璋赐名“胶山寺” 。明清期间,屡经修葺,香火颇盛。至正统又陆续修建,嘉靖十三年(1534),建梵王宫,塑金像。二十九年(1550),又构轩堂楼阁于寺左,分别题额为翠屏、环翠、分翠、听松。后又有僧静安迁造大佛殿、十笏堂、金刚殿。此时胶山寺已十分壮观。寺坐南朝北,前有溪水,香花桥横跨其上。过桥有广场,后立山门,大雄宝殿居中,两旁配殿,大殿塑释迦牟尼、弥陀、药师佛三尊金像,高螺发髻跌坐,慧眼含笑。寺内有听松轩、环翠轩、秀峰轩、涤砚泉、窦乳泉。山麓旧有萧卿墓、碎石坞、砺剑石、金牛迹等古迹。
上世纪90年代,寺宇又修葺一新,殿宇巍峨,气势倒也雄伟庄严。寺东西山麓环植翠竹千竿,寺前有山门,内为大院,两旁配殿。大殿居中,五楹歇山顶,中悬茗山大师书写的“西方三圣殿”大匾,塑释迦牟尼、弥陀、药师佛。西侧有窦乳泉、李纲祠、关帝殿。关帝殿,祀关公、陈杲仁、张巡。
步入寺门,便闻西侧配殿内佛音缈缈,甚是悦耳动听。七八名僧人闭目诵经,神情专注,为首的老僧看上去宝相庄严,气度不凡。走进东侧大院,见殿门紧闭,檐廊两侧丹漆柱子上悬联一副:
极乐世界,眼前就是,须大家领会;
菩萨道场,心里本有,要时间圆通。
殿内庭柱悬一副1995年由茗山法师所撰书一联:
愿将东土三千界;
尽种西方九品莲。
“三千界” ,佛教用语,三千世界的简称。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又作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即大千世界。“九品莲” ,佛教名词。谓九品往生之行者所乘坐之莲台。略称九莲。行者临命终之际,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花合到净土,到已花开,身相具足。行者之品位由上至下计有九种,从而莲台亦有九品之别。观无量寿经于此有详尽之叙述,其中,除中品下生于文中省略外,余由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依次为:金刚台、紫金台、金莲华、莲华台、七宝莲华、宝莲华、莲华、金莲华。“莲” 指莲花,也称荷花。荷花为佛座,亦称莲台。唐释道世《诸径要集·三宝敬佛》:“故十方诸弗,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引申为佛教象征。九品莲又指九品中上上莲花,即最好品种的莲花。
另悬抱联亦由茗山法师撰书:
古寺重新,办念佛道场;
法轮再转,祝国泰民安。
“道场” ,是梵文Bodhimanda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如《大唐西域记》卷八称释迦牟尼成道之处道场。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中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之处。“法轮” ,佛教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法轮又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法器之一。佛教中把法轮喻指为佛法如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转动不息。供奉法轮意在祈祷佛法住世,常转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