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梅村)泰伯庙
(2019-08-22 16:26:20)
标签:
历史 |
许荣海
清名桥南,无锡南水仙道院斜对面,古运河向东有条叉流,此即无锡著名的“伯渎港” ,又名“泰伯河” ,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西起古运河,东至苏州吴县蠡,原传八十七里,现测得为28.3公里,宽约28米。西段从古运河至梅村村东梨尖桥。相传为泰伯带领荆蛮之民开凿而成,梅村梨尖桥东到蠡口为梁鸿所开,苏州段为范蠡所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伯渎港中段为无锡新吴区梅村镇,素有“江南第一古镇” 之称。梅村古称“梅里” ,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建的吴都、吴城。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154)的泰伯庙,乃是古镇的象征。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全镇总人口5万,本地、外来人口各占一半;土地总面积25.45平方公里,有1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规划建设中的金城东路、太湖大道延伸段、金桥路均经过镇区;伯渎河贯穿全境,锡甘路、沪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临无锡机场,北侧紧靠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无锡站,各距8分钟车程。
梅村古名梅里,早在三千二百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达成父王想立三子季历的愿望,偕二弟仲雍及部属随从,托辞采药,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忍饥埃饿,历尽艰辛,冲破万难,奔走三千多里来到江南无锡梅里,是夜拴马于枯树桩。到清早,见枯枝上梅花朵朵,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当为宝地。于是为其取“梅里”之名。当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水耕火耨、刀耕火种、半生为食、以棚为窝。”为决心脱离周族,以故乡陕西吴山为姓,与土民同甘共苦,入乡随俗,断发纹身,入水捕魚。在劳动中,对土民进行德教,为改变贫瘠荒凉之地,泰伯兄弟及随从人员与荆夷土民共同筑堤堵坝,开渠引水,翻土造田,把当时黄河流域带来的良种、科学文化及先进耕作技术,传授给土民们。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 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麦子,增加了粮食产量。当地农民们在梅公公的带领下,主动提出与陕西荆民合作,並共推吴泰伯为首领,泰伯依照商周的管理,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初步获得温饱;学习文明,逐渐懂得礼仪;开展副业,殖桑养蚕,种麻织布;饲养家禽、家畜;凿渎开泾,兴修水利,使农作物旱涝保收;筑城御敌,治理部族,创立“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终成一邦。大江南北、太湖之滨都受到泰伯谦让和开拓精神的导化,渐成为衣冠礼乐之邦。因此,孔子称其为“至德”,司马迁的《史记》有三十世家,泰伯位列“第一世家”,东汉桓帝敕令建墓立庙。目前,泰伯庙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AA级旅游景点,是无锡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泰伯旅游风景区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每年正月初九,散居在世界名地的吴氏宗亲、黄帝后裔,纷纷来到“江南第一古镇”以各种形式归宗祭祖,形成了闻名于世的泰伯庙会。
泰伯为江南百姓呕心沥血,辛劳一生,年91岁而病逝,葬梅里东北九里许的铁山(今鸿山)。万民送丧,哭声震天,因念泰伯生前德高望重,犹如白玉无瑕,百姓都向他敬献白花。瞬间,山丘原野里的野生白花,被采摘一空,后来的人采不到白花,回忆其生前酷爱衶麻,就把苧麻皮束在腰间,以示哀悼。从此,民间死了长辈,小辈就要披麻戴孝,传习至今。
为怀念祭祀这位江南的开拓者,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在泰伯旧宅建庙(今镇中心,伯渎港南岸),北宋元祐七年(1092)诏以“至德” 额其门,明洪武十年(1377)为方便祀事,将泰伯庙迁建城内娄巷,简称“娄庙” 。弘治十年(1500)知县姜文魁,以庙貌弗称,乃募里之仗义者,得蔡学、蔡济相助,仍将庙复建于梅里旧址,重构殿寝堂规制,并加春秋致祭,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范泽又重修娄庙。后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里人倪珵捐资又重建梅里。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仅存至德大殿。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德恰堂时,将大殿整修,仍保持明代古建筑的形制,面阔五间19.5米,进深8架13.5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有十四根楠木柱、二十四根石柱,正中泰伯塑像,高4.5米,头戴冕冠,身穿十二章纹汉以前帝王服饰。殿前月台上置有万年宝鼎。两侧东西庑,塑有泰伯以后二十五位吴王像,和五位与吴有关的历史人像。庙内有泰伯井,棂星门前有单孔青石牌坊一座,上刻“至德名邦” 。坊前照池上架拱形“香花桥” 。
庙内楹联众多,现选部分如下。
门庭有抱联:
“庶子” ,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情妇所生之子。需要说明的是:“平妻”所生的儿子,不是庶子,而是“嫡子”,所以有时会出现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但是,平妻所生嫡长子的地位稍低于嫡妻所生嫡长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古代通用)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此指百姓、众民。
该联内容切题,但个别之处对仗欠工,而全联平仄疏忽随意,毫不讲究。是有遗憾。
1983年至1986年,无锡县政府拨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大殿前宝鼎,即是1983年浇铸而成,其高3.5米,重3.5吨,九节三辰,上有:
及:
二副对联。
殿外檐廊有抱联两副,其一由张金海先生所撰,95龄叟吴道贤所书:
此联其意明了,对仗也祘工稳,还是老毛病平仄失律。其实只要把上联前后二字对调一下,並用新四声普通话韵即可(不过,在此用古四声为宜):
其二:
“衣冠”, 原指衣服和帽子。也指搢绅、名门世族。泛指衣着,穿戴。借指文明礼教。本联前二句采取自对形式,内容确当,对仗工稳,平仄和谐。遗憾上联有不规则重字“记” 。
前侧有:
中侧有抱联:
“泰伯井庭” 有口古井,据说由泰伯亲手而凿,其上有庭,前二石柱镌刻楹联一副:
“井邑”,汉语词语,释义为城镇;乡村。市井。故里。这里也实指此古井。
大殿外西侧后有“观音殿” ,内供千手观音,其塑像后侧有抱联:
另有一副楹联:
还有后人纷纷题联赞之。如: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也于1990年撰联:
还有撰联:
撰联: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