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镛故居
(2019-06-25 19:03:31)
标签:
历史 |
分类: 诗/歌词/对联 |
李金镛故居
许荣海
.李金镛故居位于惠山区石塘湾天授村陡门戴李巷17号。是一座三开间,三进一侧厢青砖瓦房(实为四开间,只是侧厢房稍窄一点)。原有房屋三进十二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第一进门屋为硬山顶平房,大门原为六扇竹丝板门,现已改为普通实木门。第二进厅屋也是硬山顶平房,有马头山墙,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厅堂、西间为书房。厅堂前是一排落地长鬲,屏门后面是灶间。房屋西面是7米乘32米左右的果竹园,面积约220平方米。内有园门和后门,家人可从侧厢房内走廊进入,进入后为园内走廊,从走廊向南便到果林园,向北3米经走廊便是当时的生活间,东为厨房,西为大铁锅浴室及单独一间坐马坑(卫生间)。每间之间有天井、花坛、小井。第三进是四间矮楼,楼上四间,其中楼梯堂为座室、一间供藏书,原藏有古书、家谱、字画,特别是藏书有二百多卷,其中二间住人。
整个建筑的屋后是石驳岸沿河走道,该条内河只通到李巷东侧为止,向西直通京杭大运河。
整座屋南有一面5米左右宽的大砖场,砖场之南是池塘,约400平方米,四周厡有高大柳、榆、榉等树,供村民洗涤、休憩。
此故居,乃李金镛之父李廷发于清咸丰初年(1851)始建。2008年,该故居修复工程被纳入惠山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洛社镇人民政府斥资250万元,遵原貌重修。並建“李金镛纪念馆” 。修复工程于2008年10月动工2009年5月完成,于岁末正式开馆。只是门前池塘依旧,高大树木却未复植,砖场变成了水坭场,屋西果竹园也早成了邻家民居。
现大门两侧有副砖刻五言短联:
此为《兰亭序》的原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变化而来。摘古人文章之句或略加变化而成联,这是常用之法。但要符合联律,除词语对仗之外,还要语音平仄对仗,根据联律规则下联最后二字此处该“平、平” ,现“类、盛” 二字都为仄声,显然不符联律。而且用“品类盛” 来赞美李金镛也是不妥,因此故居此门联显然不是旧物,古人是不会犯此低级错误的,定是修复时后人臆加,反而弄巧成拙。
现二进正厅正中为李金镛半身座像,堂中横额为“宾(賓)心任事” ,两侧有副没任何落款的篆书之抱联:
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
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
李金镛,字秋亭,号丽卿,1835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生,卒于1890年4月,无锡石塘湾陡门人。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少时在家务农,臂力过人,家乡父老夸他“坌田赛如忛船” 。稍后,赴沪经商,于上海城区开设招商客栈,结识江浙巨贾及李鸿章兄弟。光绪七年(188)主持吉林珲春屯垦事务,收实边之利。后又在漠河筹办金矿,创业伊始,艰苦卓绝,他披荆斩棘,裹粮携枪,千里查踏,又筹措巨资,延师置机,建造厂矿,于光绪十四年成立漠河金矿局,下设三厂,两年得金近4万两。
他少时起就热心地方公益事业:1855年出资整修堤岸;1860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难民、灾民;1864年以经商所得用于救灾、家乡公益事业;1876至1879年徐淮灾饥,官赈不及,李倡义赈,与浙绅胡光墉集银十余万两往赈直隶、河南灾民。1886年独资修建锡邑古运河著名的洛社大桥,及皋桥等(原皋桥眉石现存李金镛纪念馆);1882年李金镛任吉林知府、长春厅通判时,兴办教育,开发整个东北,为此他创办“养正书院” 建“同善堂” ,开发民智。
1881年沙俄杀害我边境八河一带边民,他经实地调查后向俄方侵略者提出强烈抗议和交涉,终使沙俄交出凶手,并使凶手“抵于法” 。1882年李与俄交涉,会勘图门江口界址,使江品岭西之罕奇、毛琛崴等处海口盐场及黑顶子等地重归中国。1887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东岸精奇里48旗屯地,李与俄官据约抗论,悉数争还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地,並挖濠定界。终于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四日,咯血而亡,病殁于谟河,卒年56岁。
为纪念这位以“始终奋勉,罔顾身命” 自励的爱国、爱民的有志之士,有关人士送了挽联吊唁他。
漠河屠荫堂送挽联曰:
秋海门、李子愚和孟儒林由屠荫堂代书挽联曰:
“生祠昭宇宙” 是指1876至1879年俆淮灾饥,官赈不及,李倡义赈,与浙绅胡光墉集资十余万银两,往赈直隶、河南灾民。直隶景州等地灾民为其建造生祠。
自称晚辈的钟勉孚,以极其惋惜和深切留恋的心情,题挽联曰:
“綦” ,极、很之意。“綦重” ,意谓很重,极重。
顾翼初所撰书之挽联,颂其功德,深谢其提携栽培:
宋小濂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李金镛的关怀,后又随其来到漠河,两人朝夕相处,“益受提携,追感恩知,悲曷能以当” 。他对李金镛的功德了解最深,受教益亦颇大。李金镛逝世后,他无比悲痛,深为怀念,啼泪题挽联曰:
“优渥” ,原指雨水充足。《诗·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霂,既优既渥。”后泛指丰足、优厚。
李公遗体运回故乡后,葬于洛社双庙村志公寺西南大田中,占地三亩多。当地人称为降上的高墩,是座圆筒形的大墓,墓前立有“内阁学士李公金镛之墓” 的青石碑。可惜1970年当时生产大队奉公社“以粮为纲” 的指示,为扩大耕地面积,将这座大坟平整掉了。由于大家知道这是清末二品大官之墓,开挖时,引来四里八乡村民围观。开棺时,老人依然生前一般,虽身穿官服,胸佩朝珠,其它陪葬品却一无所有,其清廉亦如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