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象无形大声无音的开拓者
大象无形大声无音的开
拓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81
  • 关注人气:7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锡査桥吼山七云禅寺

(2019-03-06 17:59:21)
标签:

历史

分类: 诗/歌词/对联

桥吼山七云禅寺

许荣海

无锡査桥吼山七云禅寺

吼山公园牌坊东侧,山之南麓,首先见到的是“七云寺”,大门上有茗山法师书写的匾额。寺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

现今千年古刹七云寺,金碧辉煌,祥光普照,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修竹婆娑,鸟语花香。吼山地理优越,人杰地灵。商末,泰伯让位奔吴,先在吼山落脚,后在梅里建都,吼山辖于梅里,沿至宋元丰八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梅里一带即为吴文化发祥地。汉元帝元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曾来此山采药施善,结茅修道。

传说,天上金牛被玉蚕一番娓娓之言说动了心,于是趴在玉蚕背上来到吼山,可是还没等到落地,金牛见凡间胜似仙境,青草嫩绿,高兴得急忙一跳,跌了个嘴啃地,把上门牙也撞掉了,玉蚕背上,也被金牛一使劲,竟留下四个牛蹄印。牛和蚕私自下凡,被玉帝罚在人间劳作。也许是天意,牛与此山孝子结伴耕作。从此,这里俗称金牛山。此后,这位孝子尽心侍奉着双目失明的老母,孝感玉帝,派七仙女下凡,与这位孝子相依相伴,男耕女织,共建家园。次年三月十八,他们喜结良缘。金牛善解人意,摆尾吼叫以示祝贺,吼山由此得名。

从此,吼山常生七彩祥云。南朝文人在此山裸石书有“佛驾七云天际来,缘系十方布慈悲。”被百姓传为美谈,山畔信士纷纷施善,为山上建寺添砖加瓦,逐成规模。

七云寺(禅院)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574年起,吼山香烟鼎盛,朝山进香不约而同,远道香客,以舟代步,频临吼山浜,因此,该浜俗称“烧香浜” 。阳春三月为高峰期,时有百舸同泊之奇观。吼山之南半里许,为古道九里河,烧香浜直通九里河。

1993113,经有关部门批准,重修“七云禅寺” ,来年1230日竣工开光,香客云集。19955月,得社会各界捐助,又进行了扩建,20055月,该寺初具规模。现为锡东吼山公园一大胜景。

拾级而上进山门,便是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佛龛上贴有一副古旧联: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缘。

大雄宝殿也有数联,如门口檐廊中间悬有一副2012年秋新制佚名抱联:

    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皆以无为法;

    如露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

语虽充满谶机,只是平仄混乱。

两侧还悬有佚名抱联一副:

    今不异古,古不异今,天下同归,何思何虑;

    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空山无侣,独往独来。

两联充份运用了规则重字的修辞手法,使联文更加生动活泼。

殿内正中楹柱上也悬有抱联一副:

    法流东土,九界咸归,摄万类共证真常;

    佛应西乾,八相成道,令三有同登觉岸。

“九界” ,即三界。“万类” ,指一切有生命的。“真常” ,佛教名词,莸言真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西乾” ,即西天。乾为天、坤为地。“八相” ,即释迦牟尼八相成道(佛经故事)。八相分别为:1. 降兜率;2. 入胎;3. 出胎;4. 出家;5. 降魔;6. 成道;7. 说法;8. 涅槃。“三有” ,为佛教名词,有几种理解: 
  ()指欲有、色有、无色有︰与三界同义。系因迷而得的迷果。三界即是迷界,故称为三有
  ()指有情一生的三部分︰即生有、本有、死有。生称为生有;从生到死之间称为本有;死称为死有。
  ()有漏的异名︰有漏是三有之因,为其所依,系其所摄,故名为三有。
  ()指数论外道所立的善成有、性得有、变异有三者。

此联内容充满禅机,只是平仄有疵,特别是尾音“上平(常)下仄(岸)”,违背了楹联“上仄下平” 收尾的最基本原则。

殿内侧柱还有一副佚名抱联:

    法镜现慈云,观秋月春花,含将妙谛;

    智灯悬宝座,听晨钟暮鼓,悟彻禅机。

“法镜” 佛教语。比喻佛法。谓佛法如镜,能照彻万物。 唐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今日登仁寿,长看法镜圆。“妙谛” 精妙之真谛。“智灯” ,佛教语。谓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 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挥觉剑而破邪山,扬智灯而照昏室。 唐韩偓《僧影》诗:智灯已灭馀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禅机” 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得以触机领悟,故名。

大雄宝殿外左侧为观音殿,门口檐廊有一副佚名抱联:

    即色即空,现美人身而说法;                

    大悲大愿,指恒河沙以为期。

此联围绕观世音菩萨而写,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因此,上联说道:“现美人身而说法 。“恒河沙”,佛教用语,佛教经典中常用来比于数量之大,也作恒沙。意义:其量无数,不可称计,象征人力资源的不可穷尽。

以上五副抱联皆为信士们合家于2012年新制捐赠。虽无撰者姓名,联中充滿佛理禅机,对仗工稳,不可多得。只是有联平仄有些失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