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在拱北楼吃了一碗面

标签:
历史 |
分类: 作品选登 |
杨乃武在拱北楼吃了一碗面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据说当年冤案平反后,杨乃武从北京返回杭州途中,曾在无锡这家老字号吃过一碗面。这家面馆就是“拱北楼”。
老辈人对于拱北楼的记忆是鲜活的,虽是一碗简单的阳春面,却是滑爽韧性十足,那脆鳝的面浇头是绝好的;阳春面搭配几只小笼馒头,价廉物美间却足以填饱肚皮。
旧时的茶楼喝茶之余,多会兼营点心和洗浴,这拱北楼也是如此,而且是其中顶有名的一家。它创设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原开设在老北门外游山船浜口的灯船下,这里是粮行、纱号、山地货、窑货等客商和四乡班船的聚散地。早间的店堂很简单,两张桌子、两只炉子、一只手拉风箱和二三个人,起初仅经营面条,后来增加了小笼馒头。虽然这里先后换过多位老板经营,但都沿用了“拱北楼”这块招牌。
拱北楼之所以名动江浙,据说与“杨乃武”有关。“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当时轰动全国的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他与拱北楼的关联有两种说法。
一说为:杨乃武曾两次经过无锡,第一次是光绪二年(1876年)初春,他被从杭州解往北京,路过无锡时曾在金匮县衙寄监一晚。当年夏天,冤案平反后,杨乃武从北京返回杭州途中再次经过无锡,船行泊于拱北楼附近河中时,他上岸至拱北楼要了一碗光面充饥,恰被一位熟识他的无锡文人发现,在询问其今后的打算时,杨乃武说:“杨某虽获朝庭恩典,得以平反昭雪,但功名被开革,已属一介平民,今后当如这碗光面一样,阳春白雪,洁身自好,才不愧对天下读书人!”
另一说则为:冤案平反后,杨乃武从京杭运河南下途中,船到无锡北门,他便至拱北楼吃面条和小笼馒头。店老板将此消息放出,锡邑百姓竞相前来观看。拱北楼之名由此不胫而走,名震江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zvdMVgrRgpFZGQAQQ7bNPH4dlwFUvVJlNr1Wl9qbWwSJ6dKnMCZZefdu2qa9UcgjdcTsaY9aG5MicLOeExFfK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拱北楼的阳春面是老无锡的心头之爱
拱北楼向以面饺、鳝丝为主,该楼的脆鳝、软鳝最为出名。其出售的甜馅、菜馅馒头,邑中小面馆无可比拟,故营业一直十分火爆。往昔每日食客多则可达千人以上,少则也有六、七百人。恐怕这才是“拱北楼”真正远近闻名的重要原因。
“拱北楼”原名“近水台”,但即便“近水”亦是于世无补,竟先后多次发生火灾,而且皆是焚毁殆尽,几番重建。
拱北楼的第一次火灾,发生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后即改名为“拱北楼”。“拱北楼”之名系当时本邑士绅杨楫所题,取“众星环拱北辰”之意。杨楫,号石渔,其兄即为毁家兴学,创办了立矣实学堂的杨模。
此处地产即为杨模所有,杨模去世后,该处产业为其长子所有,次子则施行管理之责,出租营业,每月租金八十元。该楼的最初租赁者为毛耀洲,楼之上中层设座售卖点心,楼下开设盆汤浴池。茶楼与盆汤结合,在无锡为拱北楼首创。毛耀洲去世后,由其女婿陈某等人相继接盘。直到1929年,在附近开设复兴鳝鱼行的周云亭集资接盘,共集资十二股本,每股五百元,共计六千元。
1932年,拱北楼在原地翻建成三层楼房,二间门面二造进深,上下共有36间。楼房临水而建,最上层为圆顶屋面,四周玻璃窗,装饰精致。楼房下西为两花台,北为寿眉楼。前楼是一家名为“不夜城”的茶堂,在当时也很有名气,后改为店中伙计住宿之所。
堂内悬有本邑一陈姓秀才撰写的一副对联——“鸿业重振,依旧相传楼拱北;凭栏一笑,至今还是水流东”。但店老板周云亭却认为下联寓意似有不妥,想把“还是水流东”改为“岂是水流东”,但陈老秀才坚持己见,还斥其不懂乱改。后经人解释,若改为“岂是水流东”,岂非与火神作对,何况“流水向东”又是古已有之,周云亭才算作罢。这段轶事,也成为老无锡们茶余酒后的谈资。
虽然此联“不愿与火神作对”,但没过多久,拱北楼便遭受重创,一次致命性的大火将其烧毁殆尽。
那是在1933年的冬天,彼时的无锡天气干燥,久旱无雨,锡邑常闻火警。这年的12月13日9时40分左右,拱北楼突然失火。此时正值早点时刻,店内生意忙碌,一时间秩序大乱,食客争相逃命。但火势凶猛,挤在后面的食客逃无可逃。
据一位老无锡回忆,当时幸亏一谢姓妇人见状将几张楼梯靠在楼窗外面,食客由扶梯逃离火灾现场。但风狂火紧,赶来的消防队也无法控制场面,大火蔓延一直烧到了坛头弄。拱北楼的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两小时,惠昌旅馆、永大昌纸店、曹惠丰茶食店等11家商店无一幸免,另有房屋57间被焚毁,损失当在十余万以上,所幸并无人员伤亡。
事后引发火灾原因一直未有定论,据推测,恐为店老板胞兄抽大烟,火星溅入包装物所引发。善后事宜,是由周氏兄弟的父亲出面打理的。这样的火灾对哪家店来说都是致命的,更何况拱北楼如此大规模的茶楼。不过,没多久拱北楼便迎来了新生。
周云亭时任同业公会首任理事长,与当时无锡县商会会长的杨翰西素有交情。在拱北楼暂停经营一段时间后,杨翰西出面为其募捐资助,重建成三间三层三造进深、钢筋水泥结构的西式建筑,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30日落成开张。
此时的大堂内上了一副新对联 “煮茗延宾,攘往熙来,如众星之北拱;登楼揽胜,六弓九箭,汇诸水以西流”,为民国时期锡邑著名的“九老”之一的杨幼梅老先生所题。
此建筑与江南的民居风格截然不同,坊间百姓皆以“洋楼”称之,完全可以算是当时无锡城里的摩登地标性建筑,拱北楼也一跃成为当时无锡规模最大的茶楼,宾客如云,上至达官士绅,下至平民百姓。
拱北楼的小笼包子曾以皮薄馅大汁多、价廉物美著称
新楼一楼为作业场所,烹饪面浇、制作小笼、煮面皆在此处;二楼为食堂,每日高朋满座;三楼设雅座,四面皆窗,视野开阔,此处的顾客多为锡邑的头面人物。左侧为浴室,设备十分考究。店中特聘当时有名的捞面师傅蒋阿盘接灶,李仁泉师傅做馒头。另外,拱北楼的几任堂倌在业内也算是数得着的人物,先有王青东,善体人意,能博客欢,后有曹阿二、老荣等。
拱北楼之面最早也为纯手工制作的刀切面,而面汤则采用黄鳝骨头,猪汤水骨加上整鸡等熬制而成,汤清且鲜。面浇头也是花色多样,脆鳝、软鳝、爆鱼、排骨、油爆虾等。另有一绝就是小笼包子和烧卖了,小笼包子皮薄馅大汁多,烧卖则应季供应,有虾肉、蟹粉、菜猪油三种。据1935年1月3日《大锡报》的报道,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偕朋友赴拱北楼尝馒头和面,吴稚晖连吃了八只馒头,不住称赞“其味绝佳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zvdMVgrRgpFZGQAQQ7bNPH4dlwFUvVJ1ibbTicJEzsBEnmEyFaHu1q7LxgRwsibGLYbqPXYmEyp4ZHjDNOsaIG9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937年,被日军焚毁的拱北楼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寇侵入无锡城,拱北楼也被日寇放火焚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周云亭在崇安寺南首老棚下皇亭西侧,租赁了一开间旧房,重新复业。但其经营惨淡,仅能勉强糊口而已。
但随着崇安寺菜场和皇亭小吃店的兴起,拱北楼的早面和馒头也重负盛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周云亭病故,由其遗孀周王氏继续经营。一年后,转让给朱文奎经营。
1956年,拱北楼实行公私合营,迁到整修后的原崇安寺金刚殿继续营业。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因崇安寺市场改造,拱北楼被拆除。1999年,拱北楼在胜利门北门吊桥处重开。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XzvdMVgrRgpFZGQAQQ7bNPH4dlwFUvVJYNeaqxU9K1tKl9aZDAfsib7qL7RvYQhYxQbiaYUEsN2DUaibRpxLZfX6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2007年,“拱北楼”重回崇安寺,但仅仅两年的时间,又因经营不善而停业。2011年拱北楼低调重开,期间拱北楼曾遭外地抢注,一场官司之后,以无锡胜诉告终。
至此,拱北楼断断续续间已有155年的历史,是锡城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