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个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

标签:
文化 |
分类: 常识分享 |
369个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3)
作者:华创新天

281.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82.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与比较隆重的建筑。
283.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84.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8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6.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7.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288.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9.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90.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91.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2.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
293.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4.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5.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6.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297.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298.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299.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00.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0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02.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03.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04.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0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06.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07.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308.托脚:支撑平傅的 构件
309.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310.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311.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312.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313.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314.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315.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316.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317.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318.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319.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位置。
320.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321.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
322.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323.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324.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325.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32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32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32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329.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330.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窗棂。
331.平闇(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33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333.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
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
334.1)檐口曲线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 运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
335.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36.屋顶形式: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廡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337.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
338.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339.牌楼:一种装饰性建筑物。有两根或四根并列直柱。上有檐额。多建于街市要冲或名胜处。亦指为庆贺而用竹木等搭建的类似牌楼的临时建筑物。
340.平座:宋代建筑构造名称,亦称鼓座。建筑周围用木柱、梁额、斗拱等构件架设的平台。依位置不同,有楼阁平座、城头平座、地面平座、水中平座、塔身平座等多种类型。平座外缘一般设有勾阑以供凭栏远眺。
341.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342.蜀柱:即瓜柱,宋代称蜀柱。
343.童柱:下端立于梁、枋之上,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的短柱。
344.负阴抱阳: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345.挑金悬饰柱:把交金瓜柱解放出来,成为装饰性很强的构件。
346.穿堂:工字殿前后殿之间的连接部分,又称柱廊。
347.披檐:楼阁等建筑于入口处之上增加的一步屋檐。又称雨搭。
348.出肩:梁架宽出柱径的部分称为出肩。
349.黄肠题凑: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
题,头也。凑,以头向内,所以为固
350.枭线:是指凸线,凹线称“混“。
351.抱头梁和乳伏:前者系清代称谓,后者系宋以前称谓。前者可一步架,后者二椽架(且非平梁)。
352.栽:一种立柱方法,栽柱造,“载”是比喻的叫法,如同“栽树”
353.门:古称双扇为门,单扇为户,后世统称为门。常用有以下几种:棂星门、板门、软门、槅扇等。
354.乌头门:其中棂星门出现于唐代或稍早。地上栽两根木柱,柱间上方架横额,形成门框,内装双扇门。宋代因柱头装黑色瓦筒,故称乌头门。门扇四周有框,上部装直棂,下部嵌板,大的在背面加剪刀撑。一般用作住宅、祠庙的外门。
355.鸱吻:屋项正脊两端的装饰物。
356.剪边:屋面做法的一种。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明显突出屋面的边际线。亦称镶边,檐口、屋脊用瓦颜色与坡面不同的做法,多用于园林建筑。主要类型有:草泥屋面用小青瓦剪边,
小青瓦屋面用筒瓦剪边黑活筒瓦屋面用琉璃瓦剪边 ;琉璃瓦屋面用其他颜色的琉璃瓦剪边;琉璃瓦剪边一般用于屋面边缘,屋脊,转角等处。
还有一种集锦做法,即将剪边瓦拼成菱形,双喜,福寿等图案或文字。此外在一些地方也有小红瓦或机制红瓦屋面用小青瓦剪边的。
357.鸱吻和正吻:是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
358.一封书 二柱门 三才升 四阿顶 五凤楼 六方罩 七分头 八字墙 九脊帐 十字别
一封书:是院落里耳门的一种。
二柱门:是在隆恩殿后身,又叫“冲天牌楼”、“照牌”。门为一间,其上有一悬山式琉璃瓦屋顶,两边各有一方形石柱。石柱前后有抱鼓石。在两石柱之间有木板门,此板门常年关闭。石祭台在二柱门之后,长一丈八尺六寸,宽五尺,高四尺?用汉白玉雕造,造型是须弥座式,上面雕刻各种图案。祭台之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
三才升:是一攒斗拱中的小构件,形式类似的还有十八斗、槽升子等构件
四阿顶:即庑殿顶
五凤楼: 是围屋的一种样式,福建永定就有。旧称"老屋里",位于路桥区新桥镇西,建于晚清,为五井十五堂二层楼房,成四合院式组合,是我国江南一种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新桥五凤楼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实属古典式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七分头:是砖的一种,尺寸为:长180mm,宽115mm,高53mm
九脊帐:即是歇山顶
359.踏道:阶级形踏步(带垂带石)
360.如意踏步:不带垂带石。
361.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36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屋架上的檩(宋称
)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363.材:宋代建筑之中的计量单位。
364.举势:屋面坡度。
365.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即《营造法式》中的生起。
366.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上都有倾斜的做法。
古建筑平面内外设两圈柱廊的做法称金厢斗底槽(唐佛光寺大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的为单槽(晋祠圣母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的为双槽(唐大明宫含元殿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称分心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367.堂:是在庭院组合中,居主轴线上当正向阳而轩敞的房屋。
368.堂与殿:古建中台基均作堂,宋代称“阶基”,清代及今成为“台基”。殿也是指台基,后对高显崇丽之建筑称之为堂或殿,汉以后殿成为宫中之堂的专称,并以正脊是否筑吻区别堂与殿,有吻者为殿,无吻者为堂。
369.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