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琳承继评弹张(鉴庭)调唱腔的成绩

标签:
文化 |
分类: 传递消息 |
毛新琳承继评弹张(鉴庭)调唱腔的成绩
郁乃尧
作为苏州评弹“张派”再传弟子毛新琳,近年来被誉称为“当
今张调第一人”。这个赞誉是否名实相符,只要您有机会欣赏他在苏州评弹张调名段或选回演唱后,才会认同和点赞。上海评弹团年终演出场次统计,他总是名列前茅。无论在沪浙苏一带吴语地域的大中城市或乡镇书场演出,还是在港台和海外地区演出,同样深受广大观众与侨胞的欢迎。许多大型睌会中总是挑起压轴重任;偏僻的乡镇书场演出常常爆满,迎来满堂掌声。
他从艺30多年,长期以来孜孜不倦地勤学苦练,坚持并力争更多的演出实践机会,不断地钻研张派唱腔的艺术特色,取得了如今的成绩。原上海评弹团老团长张振华在上海电视台戏曲频道举办的《评弹开地》曾作过这样介绍:我”毛新琳是我团后起之秀,他对张调演唱是下过一番苦功的。”
毛新琳说:“我清楚地知道,做任何事情只有靠脚踏实地的用功,功到自然成!于是,反复地听录音,边听边揣摩。好得自己喜欢电器,各类随身听都一应俱全,听吧!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有空就不断的往耳朵里灌,弄得满脑子都是张鉴庭先生的声音。”
他认为:“张调并不是一味的强调高亢,更有内敛的情感。初级阶段会比较注重夸张地学形似,把声音憋成比较沙哑、把三弦乱摇乱晃,甚至还有把三弦一手抛起,另一手接住,象耍杂技一样。这样一来,虽然能够博得现场一笑,却有“洒狗血”之嫌,破坏了自己的形象,更让人感到这是在丑化张鉴庭先生的艺术神韵!而且,“张调”的精髓不只是“罢罢罢”,这只是一个表演激情迸发的代表,并不是张鉴庭先生艺术神韵的全部。如《曾荣诉真情》、《花厅评理的唱段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涵。”花
张调唱腔在广大听众中影响极大,深受欢迎.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精气神十足.作为张派艺术的再传弟子,既要继承优秀传统特色,又应随着时代变迁和观众审美享受需求,那么毛新琳是从哪些方面来探索”张派”唱腔的呢?
一,唱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毛新琳在演唱中十分重视如何表演出不同的人物思想感情。张调在评弹开篇和选回中以老年人形象居多,有他们的共同点,也有不一样的性格特色.除了必要的形体表演外,主要运用声腔高低,音律节奏以及乐器伴奏、过门等方面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演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
《迷功名》唱段原选自长篇弹词《秦香莲》,老秀才陈平的形象借鉴于吴敬梓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这是书中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长篇弹词《秦香莲》,通过描写老秀才陈平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揭示了世态炎凉的悲惨结局。《迷功名》是一段脍炙人口的张调唱腔代表作。毛新琳在演唱中准确地掌握了50多岁老秀才陈平科举考试数十年才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里科举考试的残酷无情的悲剧。老秀才在50年中为功名受尽苦楚,正如唱词中朝朝夜夜苦读,一年四季不敢放松:“春季里桃李花开尽勿观;夏委季里经书读得汗如浆;秋季里登高忘记重阳日;秋季里写得文章手冻僵。”他在这个唱段中运用张调满怀深情地把每字每句演唱得抑扬顿挫,吐字发声中力求体现出这位久考不中才中举的复杂心情。他深有体会:必须在每次运用张调演唱中都高度投入、满怀激情,才能感染广大观众。正如毛新琳在博客上所写:《迷功名》与《花厅评理》的唱段,“就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涵。张调是一个大流派,深受广大听众喜爱,原因在于他能一曲百唱。唱得声情并茂,入木三分,这正是一种艺术的内在美的体现,也是张调真正的魅力所在。”
《将相如》的唱段是以男声对唱新编的历史弹词开篇,曾荣获牡丹奖.原上海评弹团长张振华认为“这是张调与蒋调唱腔最成功的结合”。毛新琳运用张调演唱中,准确地表现廉颇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廉颇,曾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晋阳,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公元前251年,他战胜燕军,任以为相国,封为信平君。而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食客)。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毛新琳在演唱中,没有旧的演出版本,根据以上情节刻画出廉颇从居功自傲到上门负荆请罪的思想感情转变过程,难度不小。但他在演唱中感情充沛,声腔迂回曲折,韵味淳厚,听来娓娓动听,催人泪下,恰当地运用张调特色演出了老廉颇以大局为重的品格与情操。综合以上三位年老的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遭遇处境与性格特别征,毛新琳不是单一地运用张调演唱,而是演唱中着重表演三位老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处境遭遇而形成独特的个性与思想感情变化.
二,调节好声调音律
评弹艺术家张鉴庭所创“张调”脱胎于“夏调”,受“蒋调”影响,揉进京剧老旦唱腔的音乐因素,具有中气充沛、咬字遒劲、苍劲激昂、韵味浓郁的特点。“张调”表现力极强,高亢处声如裂帛,低沉处如泣似诉,有令人倾倒的艺术感染力,是弹词流派唱腔中最受欢迎、流传最广之一派。张调唱腔中一般有快慢两种:“慢张调”与“快张调”,唱腔主要依据书情变化。正如毛新琳所体会到:张调能“一曲百唱”,而且要唱得”声情并茂,入木三分”
三,综合融入其他流派尤其蒋调的特色
毛新琳嗓音宽阔淳厚、洪亮清脆,具有磁性,表演力较强,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身具备演唱张调的有利条件;而是十分注意融合吸收评弹各流派唱腔的不同特色,尤其是蒋调。蒋调韵味醇厚,旋律优美端庄,并注重装饰音{小腔}的运用,一般以中速为主,毛新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艺时,亲身受到蒋月泉老师的多次指导。有一次,他与蒋新月拼档赴京汇报演出蒋派代表作《庵堂认母》,蒋老师曾逐字逐句地言传身教。此后他不断揣摩蒋调演唱特色,经常运用演出,深受听众喜爱。为此他在演唱张调时经常融入蒋调,平缓叙述的唱词中经常可以欣赏到他演唱蒋调的韵味。例如<</span>望芦苇>中冲山景色的描绘:
毛新琳喜欢国粹京剧,上海京剧院著名铜锤花脸安平是他挚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唱腔技艺。他演唱的张调中音色苍劲、高昂有力,无疑是或多或少揉进了京剧花睑的唱腔特色。如<</span>芦苇青青>唱段中笫三个”罢”字翻上高音5-5-5转腔,加上激昂拖音,吸收了京剧中老旦的唱腔,这是评弹唱腔中绝无仅有的.这并不是单纯追求上翻的技巧,而是恰好从表现人物的感情出发的.
当然学无止境,毛新琳迄今仍有很大上升空间。本文仅探讨张调唱腔艺术,而说噱弹演等方面均未涉及.虽他年届壮年,但为人十分低调好学,不怕吃苦,一真心酷爱评弹事业。他向上海团老艺人不断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