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君子之道》(芦寿良摘录)

(2014-10-07 13:40:11)


本  

       既然君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那么,古人心中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我多年来特别想做的一件事,那就是为今天的年轻读者介绍君子之道的简单轮廓。
       不要看不起简单,请相信,任何祖先遗嘱都不会艰深复杂。艰深复杂了,一定不是最重要的遗嘱,也不值得继承。
       我选出的君子之道,有这样九项:

       一, 君子怀德;
       二, 君子之德风;
       三, 君子成人之美;
       四, 君子周而不比;
       五, 君子坦荡荡;
       六, 君子中庸;
       七, 君子有礼;
       八, 君子不器;
       九, 君子知耻。
      
       下面我一点点解释。

一、 君子怀德

       如果要把君子的品行简缩成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是“德”。因此,“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
       德是什么?说来话长,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
       “利天下”是孟子说的,在《孟子·尽心》中有“摩顶放踵利天下”的说法,意思是只要对天下有利,不惜浑身伤残。
       当然,这是太高的标准,一般人达不到,因此还是回过头去,听听孔子有关“君子怀德”的普遍性论述。
       孔子说: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这里所说的君子、小人,就主要是指地位,而不是人品。对这句话的注释,还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得最好。朱熹是这样注的:

       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关?

       按照朱熹的说法,君子、小人的差别,根子上是公、私之间的差别。以公共利益为主要思念趣向,便是君子;以私自利益为主要思念趣向,则是小人。因为这里所说的小人是指普通百姓,所以“怀土”“怀惠”也是合理的,算不上恶。但是,即使是普通百姓,如果永远地思念立足的自家乡土而不去守护天良大善,永远地思念私利恩惠而不去关顾社会规范(怀刑),那也就不是君子情怀。
       朱熹把“德”定义为面向公共利益的“固有之善”,这就体现了他对人本性的理解。在他看来,人的本性中都存在着“利人、利他、利天下”的善根,而且是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古已有之的,因此也是稳定潜藏的。君子的责任,就是发掘自己的“固有之善”,肯定他人的“固有之善”,由此构成德的基础。
       孔子把“德”和“土”并列为一个对立概念,这是现代人不容易理解的。对于这个问题,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论述,对君子心目中的轻重关系作了一个排列。在这个排列中,第一是德,第二是人,第三是土,第四是财。结论是,德是本,财为末。原文如下: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第十章

       这段话,如果用我的语言方式来说,就会是这样:

       作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会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土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有所享用。因此,道德是本,财物是末。

       还有一种说法更彻底,根本不让它们以平立的方式排先后,而是确认道德与财物之间是一种承载关系。那就是《周易》里的那句千古名言: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象传》

       “厚德载物”可以有两种解释,那就是把“厚”看成动词,还是形容词。
       如果看成动词,意思就是:先要培植、加重德性,然后可以承载万物。
       如果看成形容词,意思就是: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
       这两种意思,没有什么差别,那就是构成了“德”和“物”的主、属关系,厚、薄关系。
       历来也有很多富豪行善,可惜他们往往是“厚物载德”,也就是厚积大量财物,然后浮现一些善行。他们的居所里,很可能也挂着“厚德载物”的牌匾,但在行动上却轻重颠倒了。
       轻重颠倒还算好,更要防范的是本末倒置。
       如果本末倒置,将会如何?《潜夫论》认为,“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常在“德”和“物”的问题上轻重颠倒、本末倒置呢?因为,一般人总会把土地和财物的占有看成是一种力量,直到今天还是这样。因此荀子说了八个字: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富国第十》
 
       这是在说立身之本。君子立身于德,小人立身于力。即使君子拥有了力,那也要以德为归,以力弘德。总之,德是主宰,主宰着财,主宰着物,主宰着力。
       西方近代社会,主要着眼于力。我国当代很多人片面地摹仿,又变本加厉,把德和力的关系颠倒了。他们崇尚“成功”,甚至从童年开始,就永远地弥漫着“输赢”的符咒,一直贯穿终身。他们所说的“成功”和“赢”,也就是荀子所警惕的“力”。按照儒家哲学,这是一条背离君子之道的不归路。
       不妨设想一下,多少年后,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拥挤着一个更比一个“成功”的“力士”,摩肩接踵,气宇轩昂,我们还敢继续住下去吗?我们真正企盼的,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德,还有一些邻近概念,譬如仁、义等等。这些概念是有差异的,我在这里不作精细辨析了,只把它们当做“君子怀德”这一基本命题的延伸。它们都用近似的内涵说明了一个公理:良好的品行,是君子之魂,也是天下之盼。
       对此,孟子照例说得特别深刻。他一再把君子逼到人之为人的最后底线,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仁义道德,因此真正的君子不惜“舍生取义”。对于这种思路,程颐解释道:

       君子所以异于禽兽者,以有仁义之性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

       孔子对“仁”的定义是“仁者爱人”。于是,以后人们说到“仁”,总是包含着爱。例如《盐铁论》所说“仁者,爱之效也”;《淮南子》所说“仁莫大于爱人”等等。
       至于“义”,孔子更是斩钉截铁地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所说的“喻”,意为“明晓”“懂得”“了解”。那么,什么是义?大致是指由道德出发的社会正道。相比之下,“仁”较软而“义”较硬,正如《扬子法言·君子》所说:

       君子于仁也柔,于义也刚。
 《扬子法言·君子》十二

       一柔一刚,合成道德,然后合成君子。
       对于这个问题,唐朝的魏徵作了简明的概括,他在《十渐不克终疏》中说: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这种划分,早在屈原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而到了唐代这么一个诸般生命力一起勃发的时代,对文化品性的重新裁划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屈原的个人评判变成了一种社会共识。例如,“好谗佞”这三个字,显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法典中的大恶条款。把这三个字翻译成现代话,句子会长一点,就是“习惯于用谣言毁人,热衷于以媚态奉迎”。这种人当然应该判定为小人。
       与之相反,君子的本质也展现出来了,“蹈仁义而弘大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