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仲小梅摘录)
(2014-06-25 11:06:3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摘录 |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离开了生命,再发达、再繁荣、再重要的教育,都因为失去了根本,而丧失教育的本真.
自由是人的天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个体的发展也是不断摆脱枷锁,追求一种自由。所以,卢梭说,人是自由的主动者,自由“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
儿童就是儿童,他不是具有成人的预备,也不是成人的缩影,更不是成人的工具。成人和儿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成人与儿童具有不同的生活和特征。教育以儿童为对象,就要反映儿童的特征和需要,不是把成人意志强加给儿童。
真、善、美或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共同构成了人完整的精神生命。然而,一方面在人完整的三重生命之中,精神生命时常得到忽视,人们或为了物质的满足,或为了充当社会的工具,放弃了安心立命的精神;另一方面在精神生命的三个尺度中,我们又偏移于科学知识或者说科学精神,放弃了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的追求。
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既要考虑到自我,又要考虑到他人。个人肢体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以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个人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现实中的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世俗的、现实的,又是崇高的、可能的;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单纯地追求崇高,或单纯地把人塑造成工具,满足现实的要求,或者是单纯追求真、善、美的任何一方,都是单面的人或残缺的人,都非全人。完整的生命是生物和精神、个体和社会、真善美或知情意、崇高和世俗的完美结合.
为了造就全人,在教育中,必须坚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一句话,就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一人生的美满圆融为目的,在实际生活中去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
体育的真义在育“体”,“体”即“身”,“身”为“心”之基,所以,体育则由“体”及“心”,渗透在整个生命之中,是身心统一的教育。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同时也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方面。身心的协调,是“体”不仅成为肉身之体,还要成为智慧之体、道德之体、审美之体。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与动物有是实质性的区别。
全人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其中它们各自内部又包含有相应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完美的教育网络和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其中的每一种教育,既相对独立,有相对开放。所谓相对独立,是指每一育有它独特的发展任务,是其他各育所不能代替的。所谓开放,那是由于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能把某些部分割裂开来,某一教育与其它各育处于密切的联系当中。
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而不可能由教师来代替完成。所以,教育活动根本上说不是教师教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
自由是人的天性。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个体的发展也是不断摆脱枷锁,追求一种自由。所以,卢梭说,人是自由的主动者,自由“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
儿童就是儿童,他不是具有成人的预备,也不是成人的缩影,更不是成人的工具。成人和儿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但成人与儿童具有不同的生活和特征。教育以儿童为对象,就要反映儿童的特征和需要,不是把成人意志强加给儿童.
真、善、美或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共同构成了人完整的精神生命。然而,一方面在人完整的三重生命之中,精神生命时常得到忽视,人们或为了物质的满足,或为了充当社会的工具,放弃了安心立命的精神;另一方面在精神生命的三个尺度中,我们又偏移于科学知识或者说科学精神,放弃了道德精神和审美精神的追求。
人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既要考虑到自我,又要考虑到他人。个人肢体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以遵循共同的群体规范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有个人主体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现实中的人既是生物的,又是精神的;既是世俗的、现实的,又是崇高的、可能的;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单纯地追求崇高,或单纯地把人塑造成工具,满足现实的要求,或者是单纯追求真、善、美的任何一方,都是单面的人或残缺的人,都非全人。完整的生命是生物和精神、个体和社会、真善美或知情意、崇高和世俗的完美结合。
为了造就全人,在教育中,必须坚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一句话,就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平衡,一人生的美满圆融为目的,在实际生活中去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
体育的真义在育“体”,“体”即“身”,“身”为“心”之基,所以,体育则由“体”及“心”,渗透在整个生命之中,是身心统一的教育。体育不只是强身健体,同时也要体现在人的心理方面。身心的协调,是“体”不仅成为肉身之体,还要成为智慧之体、道德之体、审美之体。只有这样,人的身体才与动物有是实质性的区别。
全人的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其中它们各自内部又包含有相应的体育、智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完美的教育网络和有机统一的教育体系。其中的每一种教育,既相对独立,有相对开放。所谓相对独立,是指每一育有它独特的发展任务,是其他各育所不能代替的。所谓开放,那是由于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可能把某些部分割裂开来,某一教育与其它各育处于密切的联系当中。
教育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发展。人的生命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而不可能由教师来代替完成。所以,教育活动根本上说不是教师教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
人的生命的奥秘在于尊重自然生命,但不成为生命的奴隶,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人的生命无论是本能,还是已成为生命组成部分的要素,只要成为生命既定的现实状态,它都是有限的。但人的生命追求是无限的,人不能满足于有限的,而在不断地追求无限。有限成为人超越的对象,无限成为生命追求的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教育要致力于生命的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
唤醒人的超越意识,培养人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是生命的超越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唯理性主义教育需要补足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