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摘录 (盛晔)
(2013-12-30 09:02: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摘录 |
《公民的诞生》是前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校公民教育思想与理论的完整再现,而《帕夫雷什中学》则是苏霍姆林斯基公民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就是说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有系统的学校公民教育理论,而且有长期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全面论述了培养真正的公民所进行的智能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首先他认为智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笔者理解它的含义,一是指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智力;二是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公民教育的多重因素。所以他认为:“每个教师不仅是个教学工作者,而且是个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自身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教师,能够把课堂教学变成点燃学生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花。我们时常批评说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意思就是这样的:教师要学会把教学过程同公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就世界观培养而言,智育就大有可为。笔者以为智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这就是真正的科学教育,它不同于应试教育。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觉察。他说过:“死记硬背不仅是智力的大敌,而且是道德的大敌。”另外教学方法上,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习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说:“把科学真理化为活生生的热情、惊慌、激动、争论——这就是形成世界观和作出自我肯定的基础。”当然,谁也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正确世界观的人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主要任务,一是直接传授知识;二是点燃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即自学能力。而阅读就是最基本的自学手段,也是公民实现自我教育最有效途径。
公民道德教育从公民观念培养入手,笔者以为公民道德价值的内核就是“公心力”,也即心里要有他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别人的命运表示深深的关切——这就是少年的本质。”这是对少年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如果少年们对那些离开他们很远的、与他们个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家庭和村庄的生活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命运无动于衷,那么他们是不可能进入观念世界的。”教一个人自私很容易,比如像功利的应试教育。而要在每一个学生心灵深处培植“公心力”则需要教育者加倍努力。当然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时事报告会,就可以把时政课上成“公民观察课”,同情心就会由此而来,公平、正义、责任、道义等公民情感就是在对世界和社会的观察中逐渐培养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尽量使我所讲述的那些世界大事不仅为孩子们所理解,而且能启发他们去思考世界的命运,促使他们去思考:我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取决于一种比菜园和自留地,比今年苹果的收成和它们的价格更为重要的东西。当少年独自一人对世界大事进行深入思考时,他在一段时间里受到崇高精神的鼓舞;应当是首先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些事件表示关切、担忧和焦虑,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算是达到了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自己所讲的那样:“我努力使我的学生们能用公民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和自己本人。在公民观察世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整个道德教育。”
有了“公心力”以后,接着所要培养的就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质。苏霍姆林斯基共列举了5大基本素质:
1、“你们生活在人们中间。”既然这样,作为公民的行为就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比如该节制的时候就要节制:“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善于摆正自己的欲望和别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他就永远不会是个好公民。”
2、“你们享受着别人为你们创造的幸福。”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做人要知恩图报。用公民教育的观点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履行回馈这个社会的义务,担负起一个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是劳动创造的,而且只能用劳动来创造。”劳动既是道德之源又是实现公民责任、愿望和理想的基本功,一个不会劳动、不热爱劳动的人永远也成为不了公民。
4、“应当和善地对待别人,关心别人。”社会的冷漠就源自人们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的普遍缺失。作为合格的公民不仅不能对别人做坏事,还要及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5、“对那些总想依赖父母过日子的人不要不闻不问。”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观点用来分析和批判当今中国所谓的啃老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啃老族现象的出现除了有社会外部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育的错位造成的,可以说这些所谓的啃老族们,不具备公民素质。当然,这也不能全怪罪他们,因为他们在校期间缺少必要的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的诞生》此后的章节中还逐一就公民情感与美感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以为为了使阅读此书达到最佳效果,最好能配套阅读《帕夫雷什中学》,这样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公民教育学说,还能掌握许多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