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教书生活》读书摘抄(金爱华摘录)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周勇写的《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这本书记叙了钱穆、朱自清、鲁迅等大师的为学、教书生活。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诸位大师在漫长的成名之路上洒下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同时也走进了大师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我今后工作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启迪。
《大师的教书生活》中介绍了六位教师: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正如作者的自谦,他的“走近大师”,是“为了通过大师的教书生活体验,来滋润、丰富自己随时都可能枯萎的职业心灵”。这无疑是积极和勤勉的,而透过6位大师的“教书生活”,尤其是作者附录的一位“不跪着办学的小学校长:任桐君”的经历,倒引出了对今日的为师与教书,以及教师如何成为大师的更多更深的思考结合六位教师截然不同、洋溢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启发读者思考自己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感觉对我专业发展困惑很有指导作用。
我们今天在看着六位教师,这哪是教师?这分明都是著名学者、专家。那样的人物在中学、高中甚至于小学当老师,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感觉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也更佩服他们。
钱穆,曾有过10年的小学教师生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引领学生做学问,是其一贯的教学方式,他的课也因此备受同事、同学好评。”这让我更深切感受到,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只有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
朱自清,总是能以“严格但却亲切,认真但却别致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身上激发出与他类似的文学兴趣与人格品质,师生因此可以一起沉浸在快乐的新文学世界里,乃至温州大地都因此呈现出一股崭新的文化气象。”这该就是我们今天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吧!用自己的喜好带动学生,影响学生,真的是“行为人师”啊!
鲁迅,这实在是太有个性的老师了。我在设想如果鲁迅活在今天的教育界,是否可以正常存活下去?好像很容易就可以被领导一棍子打死吧?性格也不够好,团结同事之类的都做不好,怎么更好地开展团队合作呢?看到作者提出的思考:“如果要使鲁迅式的教师在教育界可以找到一处温暖的地方,该有多少事情需要做?除非中国教育真的根本不需要教师具备鲁迅式的心灵……”
顾颉刚,被称为“真正的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天真的大学教授”,放到今天,就是“不喑时事”,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专攻自己喜欢的科目。真的,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能够做好,做好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可以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啊!
陈寅恪,这是“教授中的教授”,不仅他的学识无人能及,我想他对名利的淡薄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陈寅恪“以自己的方式来照顾学生,也就是将自己平生的治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学问上得到最好的训练。”有些人,不用说话,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这该也是为师的高层次吧!
沈从文,他的教学是基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学创作,从而赢得学生的喜爱。他不善于讲课,而是善于“谈天”,就像孔子。但是,沈从文依然充满了魅力,同样赢得了学生。
看这六位教师,强烈感受到的是他们身上因为有所追求而自然流淌出来的“人格魅力”甚至于“学科魅力”,他们不是为了刻意去教学而做什么,而是因为自己学有专长、情有所终而在课堂上的自然流淌,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课堂不仅仅是赢得了学生的喜欢,甚至于在很大范围内产生影响。而今天,好多的教师是为了工作才去学习,为了上好课去阅读,是否发自内心的喜爱?认识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反观自己,我入行十四年了,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自身有比这个更适合的职业,或者说,没有发现自己身上除了教书还有什么供自己生活的安身立命的其他方面的潜能。
读完这本书,我告诉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样生活中会有多一些洒脱,从而也会多一些快乐。我们不但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只有这样,金子才会发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