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老师肯读书,善读书,加上愿思考,勤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读书是练内功,不把内功练好,思考就零碎、肤浅,思考永远不会成为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很累很焦心,拼命走.到头来却发现做的是原地踏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或许也不是一帆风顺,也会磕磕碰碰,跌倒又爬起、爬起又跌倒,但心中有了方向,只要坚持走下去,总会柳暗花明。
年轻的老师们,假如你没有教育主见,做起教育来会感觉像那风中蒲公英,东飘西荡,无着无落,浑身不踏实。所以我认为教师追求思想当如富翁追求金钱一般强烈,没有金钱,富翁就不能称之为富翁;没有思想,教师也不能称之为教师 只能称之为教书匠。教书匠是无法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的,因为失去思想也就失去了脊梁。没有脊梁的思想撑起我们的教育天空.我们的教育人生也就不可能有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
一个教师要想生活得充实和幸福,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教师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必须投入地工作一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和高校教授做研究不一样;我们做研究,要立足于教育的每一天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的研究土壤。我们的思想当如农民亲近土地一样。
有了这个前提,我想说,实践必须和读书结合。闷头苦干、老黄牛精神已不适合时代的潮流;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从苦干走向巧干。巧干,需要多方积累和借鉴。一些有经验有思想的班主任,对于班里出现的不良行为和现象,能通过一些极富寓意的故事启迪学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故事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从天长日久的积累中来。“谁也说不定哪片云彩会下雨。”不断读书就是不断积云,这些五布满天空,哪个地方要雨,哪片云就下,于是每滴雨都是及时雨。当读书和教育实践相结合起来,年轻的你便会发现,自己正从一个教书匠走向一个教育者,自己身上发生一种气质性的变化。
最好的思考方式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教师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正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人云亦云,把教育沦为机械的类似于体力活的工种,将使民族陷人空洞的浩劫之中。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有天深夜走进实验室,发现实验室里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上。当卢瑟福了解到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间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不静心思考同样不可取。
教育亦如此。不少青年教师抱怨工作忙,抱怨没时间,我承认,但我担心这样下去你只能越来越忙,只能越来越没时问。“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徒劳”,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谁不承认。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是一线教师的带有思想的技术或说技术的思想呢?
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砥砺石,写作是教师具备思考力的外娃忡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强迫人静下心,“将自己朦胧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对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和逻辑化,将纷乱无序的思想系统化、有序化,将原发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心理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一种文化”(钱理群)。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叉无法继续深人。这个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是信马由缰的|已录,它必须充实而严谨,清晰而精致,于是写作的过程必然促进写作者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又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写作.教育人生的确证
年轻的老师们,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休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历来崇尚的君子是“纳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或许,我们不会形成某个教学流派,但我们至少不能忘记雨果“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的良言。或许,我们不会创立某种教育学说,但是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精神生产上,而非物质生产。写作是精神生产的最重要的确证,离开写作,教师的精神就失去了一种存在的见证。德国人把一生要做的三件事列为盖一栋房、种一棵树、写一本书,写一本书,就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确证。有人说:“一个奥运冠军要是没有写出对运动生涯的独特感悟,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要是没有留下一部‘兵法’,一个著名的演员要是没有带出有造诣的学生或形成自己的演艺理论,那是多么遗憾的事!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类的进步、知识的积累、文明的创造、文化的积淀,主要就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以文字的创制来体现的。”那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经验或思想形成文字,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一个精神的家,那不只是遗憾。陈桂生教授说:“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口向下自我努力的产物……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没在‘社会产品’之中。”年轻的老师们,拿起笔来吧,一个人如果习惯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谁也无法夺走。
此外,就现实生活来讲,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写作就是在努力地开拓自己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还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