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14-09-23 08:33:45)
标签:
365 |
分类: 教海扬帆 |
在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单元中有这样一个练习:
练一练:
在18的因数上画圈,在30的因数上画三角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18和30的公因数有:
如果只是简单完成这题练习的要求,相信学生在掌握和理解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后,不论是对要求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上,都不应该有困难。但我在学生轻松地按练习要求完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后,并没有结束对这一题的练习,而是对这一个练习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引导,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完成操作得出正确结果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画图的方法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到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很快联想到上面例4的教学内容。
方法一:
先写出18的因数有:1、2、3、6、9、18。
再写出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18和30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方法二:
18的因数有1、2、3、6、9、18。其中1、2、3、6也是30的因数。
18和30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学生完成后,我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例4的教学知识。
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找到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很快又想到了刚刚阅读的“你知道吗”知识内容。
方法三:辗转相除法
30÷18=1……12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6。
方法四:短除法
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6。
学生用这两种方法得出最大公因数后,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用“辗转相除法”和“短除法”只能求出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那么怎么知道它们的公因数分别是多少呢?学生产生了困惑。
这时,我并不及于告诉学生正确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再回过头来仔细观察方法一和方法二所求出的18和30 的公因数有1、2、3、6与18和30最大公因数6。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和同位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经过讨论和交流之后有的学生不自觉地发出“噢,知道了”好像恍然大悟的声音。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许多学生便迫不急待脱口而出:公因数1、2、3、6都是最大公因数6的因数,如果知道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6,那么6的所有因数都是18和30的公因数。
我为学生的发现而感到高兴。
可以看出,在上述一题多种解法的练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回顾、联想、观察、质疑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一种不自觉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学习环境的营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