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4-04-04 09:08:16)
分类: 教海扬帆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技能是前人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与想象力。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就已经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会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小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较困难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想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有问题教学意识。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不可能体会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可能会去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方法,并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设计教学课堂结束环节应留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重视每个教学环节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让学生互相提问,争当小老师考考对方。教师还应告诉学生: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要经常教育学生学习数学,不能简单地接受和信奉,而应持抵制和审慎的质疑态度。

二、创设心理安全环境,让学生“敢问”。

    长期以来,学什么和怎样学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一时还不敢说,当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可以自由发言的环境。教师提供心理安全环境,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条件,努力营造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另外,由于学生客观存在个别差异,所以在提问时,有些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教师应多鼓励,逐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提问,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对于口头表达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不能要求过高;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的,或不敢在大庭广众下提问的学生,允许他们在课后再向老师提。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保护,提问题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逐渐养成敢想、敢问、敢说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要问”。

    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是要求教师精心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引起学生概念上的冲突,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兴趣。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深入地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创设问题情境,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些“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创设贴近生活情境,让学生“善问”。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较感兴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趣味激励情境,让学生“会问”。

    兴趣是人的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地思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启发学生质疑问题,从而掌握新知。

    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牢牢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课前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创设一些有价值的,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