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华
清代乾隆时期有一批在扬州卖画的画家,他们主要继承陈道复,徐渭,八大山人及石涛等人的传统,以写意花卉为主,自由抒发性灵。他们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反对画中“无我”的仿古,因而被拘守古法的“正统”派视为“偏师”和“怪物”。实际上,这“偏”与“怪”正是他们艺术创新精神的反映。因为他们一共八个人,即郑夑,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黄慎,金农,髙翔,李鳝,故被后人尊称为“扬州八怪”。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郑燮。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因为家境清寒,深处下层,所以极度同情劳动人民,他曾经把农民誉为“天地间第一等人”。他四十三岁中进士,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二年知县,以爱民著称。他断案多是袒护百姓等一众弱势群体,而压制土豪劣绅,发“惟不与有钱人面作计”感言。一次该县天灾,他打报告请求上司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因此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据说他离开县衙时,两袖清风,老百姓痛苦地夹道挽留。
郑板桥诗文词曲俱佳。书法结合真,草,隶,篆四体加以发展,用隶书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也很有特色,但以画最为有名。因而当时与后人对他有“三绝”(画,诗,书)“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赞誉。有人送他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他看了也拍案称妙。
郑板桥以画兰,竹和石头出名。这些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与个性,形象丰富多样,极其生动。他在印跋中宣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他曾在赠某巡抚的《风竹图》上题书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图上数竿墨竹,迎风而动,摇曵多姿的枝叶,好像竖起耳朵倾听民间的疾苦,又似乎隨风发出了不平的呐喊------。当然,这种人文理想在封建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花卉题材也较狭窄,但努力通过抒写个人性灵来反映民情民意,这种艺术探索,符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值得赞颂的。在艺术上,善于情景交融,物我统一,塑造出有感情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正是郑板桥的特点。这对后世的写意花鸟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他焦墨挥毫,以草书中竖长撇法加以变化来画兰竹,也很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