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曹”与“建安风骨”

(2017-06-19 21:04:49)
                                                               “三曹”与“建安风骨”           

      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一个“建安风骨”常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建安,原来是汉末献帝的年号。这段时间,军阀混战不休,百姓灾难深重。

      当时的一些优秀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语言刚健清新,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后人就称这种特色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除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外,要数“三曹”最重要了。

     “三曹”就是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曹操(公元155~220年)一生“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诗,史家称为“实录”。如《薤露行》,《蒿里行》等反映了军阀混战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流露了诗人忧伤悯乱的感情。

      曹操的四言诗也很精彩,有不少千古名句,如《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他的《观沧海》描写了辽阔雄壮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写景名作。

      曹丕(公元187~226年)继承了曹操的大业,做了皇帝,也是个文武全才。他的诗以写男女爱情,离悲别恨见长。代表作《燕歌行》写一个妇女秋夜思念丈夫,凄婉动人。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经常提到,因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较完整的七言诗。

      曹丕还有一篇文章《典论-论文》,讲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和反对“文人相轻”等问题,是我国第一篇文学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操,曹丕都是搞政治的,文学只是“副业”,惟有曹植(公元沪192~232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创作里,其文学才能也最高。稍后一点的诗人谢灵运曾经形容说:“假如天下的才一共有一石,那么曹植一人就占去了八斗”。因此后人对曹植有“才高八斗”之说。

      他的才能却遭到了曹丕的嫉妒,据说曹丕即位不久,就强令他在走七歩路的时间内作诗一首,作不出来就要杀头,而曹植还没走完七歩,就高声朗诵起来:“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豆萁煮豆来比喻骨肉相残,使曹丕深感惭愧。

      由于他备受曹丕及其子曹睿的猜忌和打击,所以四十一岁就郁郁死去。他的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线,分前后两期。前期写了“名都篇”,《白马篇》等一些基调高昂,情绪豪放,抒发少年壮志的诗歌。

      后期的题材更广泛,概括的生活更丰富,风格上呈现出沉郁的气象,有时不免唱出世道艰难的低沉调子,但他还是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念念不忘为国家贡献才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等。曹植的诗大量的是五言体。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在表现艺术上更加丰富多彩了,此后写五言诗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今人余冠英先生的《三曹诗选》选录了三曹诗的精华,注释简明精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