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艺批评大师“别,车,杜”

(2017-04-06 06:57:54)
标签:

杂谈

                                                          文艺批评大师“别,车,杜”                

     “别车杜”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三个人的简称。他们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是却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操,共同的文学主张,他们都是俄国十九世纪中期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文艺评论家。

      维-別林斯基(1811~1848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军医之家。读中学时,因为偏爱看书,“旷课太久”而被校方开除;进莫斯科大学后,又因写了一部揭露农奴制罪恶的戏剧而被开除。1833年起他为《望远镜》,《杂谈》等刋物写稿,由于对果戈里作品的评论见解深刻而令人折服。

      1839年他受聘主持《祖国记事》批评栏达六年之久,使杂志名扬四海。后又主持《现代人》杂志,发行人因此致富,而他自己却一贫如洗,满身疾病,不到四十岁就因为肺病而去世了。

      别林斯基共写过一千多篇批评文章,批判了“纯艺术论”,提出了“艺术是形象思维”,文艺的本质“在于再现现实”,典型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等著名论断,奠定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给果戈里的信》,《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是别林斯基不朽的代表作。

      继承与发扬了别林斯基传统的尼-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是俄国革命民主派领袖。他生于神父家庭,童年时代就是个“书迷,蛀书虫”,不到十六岁就精通五种外语。18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担任《祖国记事》和《现代人》的撰稿人。

      1855年完成著名学位论文《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出了“美是生活”的创见。此外,还发表许多文学论文,主张文艺的最高的使命是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社会剧烈动荡,车尔尼雪夫斯基联络地下革命团体,积极组织农民进行武装斗争。

      1862年6月被捕,遭受囚禁,流放,苦役达二十二年之久,但他以罕见的顽强意志与毅力,从事翻译与创作,轰动世界文坛的现实主义杰作《怎么办》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小说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一系列的新人形象,表明只有起来斗争,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写了不少历史,哲学论文,被后人美誉为“俄国的普罗米修斯!”鼓舞了全世界的革命者。

      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并肩战斗的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年)也生在神父之家,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1856年他向《现代人》投稿,受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重视,不久就担任该杂志的批评栏的编辑。他认为艺术家也应当是思想家;文学的主要价值在于“描写的真实性”。

      他在《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中,把《大雷雨》里的卡杰林娜宁死不屈的反抗现实看作是沙皇俄国这个“黒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在评论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时,他指出奥勃洛摩夫性格是农奴制度下社会关系的产物。虽然他只活了二十五岁,但正如俄国评论界所指出,整个俄罗斯都热爱这位“反对专制政府的年轻作家”。
 
      别林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斯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