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种感伤主义。这种感伤主义,表现为对月伤心,看花落泪,经不起一点挫折,感情极端脆弱。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理查森等,都曾以失恋流泪的故事而感动过不少读者,而感伤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则首推歌德(1749~1832年)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是一个典型的十八世纪德国的青年,信奉卢梭的哲学,爱好大自然,憎恨一切旧的习惯势力。在六月的一个晚上,他参加一个舞会,结识了一个名叫夏洛蒂的姑娘,她活泼美丽而又温柔多情。他们在一起跳舞,又一同走到窗前呼吸新鲜空气。
这天晚上,天气十分闷热,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顿时室内也变得暗了起来。他俩站窗前,凝目对望,爱情的种子在心里发了芽,望着望着,两人情不自禁地淌下了眼泪。特别是狂热的维特,沐浴在爱情的欢乐中,好像整个世界都変得光明起来。
不幸得很,夏洛蒂已经同另一个青年订了婚,于是,爱情变成了嫉妒,快乐变成了忧伤。维特这个多愁善感的多情青年,终日神魂颠倒,坐卧不安。他知道自己得不到所爱的对象,只好被迫离开了使他伤心的住地。
他开始在陌生的异乡流落飘泊,想尽力忘却失恋的痛苦,忘却夏洛蒂,可是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这段刻骨铭心的“一见钟情”!过了几个月,他无奈地又回来找寻夏洛蒂,这时她已经结婚了,忠诚地侍侯着丈夫,终日忙着管理家务。
与维特重逢,夏洛蒂的热情又燃烧起来了,然而她燃烧起来的热情愈烈,维特的失望也愈甚。接着冬天来到人间,自然界又变得阴沉暗淡起来,生命的火花再也燃烧不起来了。
极端失望的情况下,维特决定再到夏洛蒂的家里去作最后一次的告别,夏洛蒂见到维特的神情,预感到将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忽然俩个人一阵热情冲动,竞相大哭起来。维特蹲在夏洛蒂的脚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吻了她。然后,他便冲出了房门。第二天晚上,维特终于用手枪自杀了。
歌德为什么能把维特和夏洛蒂的爱情故事写得这么凄婉缠绵,逼真动人呢?那是与他自己的一段恋爱生活分不开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实际上就是少年歌德之烦恼。
一七七二年初夏,年方二十三岁的歌德遵从父命,从法兰克福到威茨拉尔的最髙法院去工作。不久,他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青年姑娘夏洛蒂,他俩由相识而相慕,由相慕而相爱,由相爱而相绝。歌德在与夏洛蒂相爱的过程中,才知道她已与自己的朋友,外交官克斯特纳尔订了婚。
夏洛蒂性情温柔,既钟情于歌德,又不忍丟弃自己的未婚夫,内心十分矛盾。有一次她很委惋的向歌德诉说了她的苦衷,歌德自知此情无望,便带着苦恼离开了威茨拉尔,回到自己的老家法兰克福。剛一到家,他先接到夏洛蒂结婚的消息,接着又听到他的一个好朋友因为爱上一个有妇之夫,最后失恋而自杀的恶耗。
几件不愉快的事接踵而来,使歌德深感苦痛。有一两次,歌德也曾经起过自杀的念头,他把一柄剑挂在身边,在极端绝望的当儿,也想用锋刀刃来永远结束自己失恋的痛苦。虽然他未曾真的自杀,但对生活的厌倦,是当时青年人普遍的感情,关于自杀的讨论也是当时最时髦的话题。
尽管时代和个人的烦恼像魔鬼似的纠缠着他,但他毕竟没有自杀,他要奋斗,他决心积极地工作。他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把两件伤心的事——他自己的和他朋友的,交织起来,运用典型的抒情手法,写成了惊世骇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晚年,对他的秘书爱克曼谈及《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说:“我像鹈鹕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夠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我经常说,自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以后不会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的那种病态心情”。
这部作品是作者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如果歌德没有这种亲身经历,是很难写出这样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作品来,如果他有这样的经历,却又走他朋友消极自杀的路,同样也无法写出这部作品来。
歌德表现了他恋爱上的烦恼,但又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烦恼,而是生活在那个激烈变化时代许许多多青年人的烦恼,或许这就是歌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的一个原因吧!
http://s7/mw690/003gdBb9zy79bzU8mlEb6&690
http://s8/mw690/003gdBb9zy79bzW9Nz177&690
http://s8/mw690/003gdBb9zy79bzUPqqHa7&690
http://s14/mw690/003gdBb9zy79bA0FhLv3d&690
http://s5/mw690/003gdBb9zy79bA2oH9q1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