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琴教师》
标签:
杂谈 |
影片《钢琴教师》是2001年由麦克尔-汉尼克导演,伊莎贝尔-于佩尔,宾诺特-马基梅尔等主演的一部法国电影。世纪之交,人类从来没有如此深切关注自身,欧洲电影对人的关注几乎臻于极致。
《钢琴教师》就是这种关注的极品之一;一位中年女钢琴家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与一个年轻得可以做她儿子的毛头小伙子产生一段没有结果的畸恋。
已经四十多岁并不美丽的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竟然把这段畸恋演绎得出神入化,生动逼真。欧洲人对人类某种隐秘心态的揭示是人本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影像诉说,也是人类文明全部成果的艺术呈现。
《钢琴教师》根据法国同名小说改编。一举夺得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评审团大奖等三个奖项。
当有人问及导演麦克尔-汉尼克想通过这部影片在观众心目中得到什么时?他说:“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使观众在沉重的生活压力面前减压,达到一种心态平衡”。
电影中的许多恐怖的洗澡场面吸引观众,但同时不乏滑稽可笑。在观众中能引起两种笑声,一种是认同的笑声,对所看到的情节很熟悉,不由得发笑,但另一种却是因为情绪激动而引发的笑声,尤其是当你看到那种混乱场面时,就会大笑起来。这些在外面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我们轮番大笑,以此来减轻压力。
汉尼克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也得到了回报,这就是影片所获得的奖项。尤其是女主角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最佳女主角大奖真是名至实归。
女钢琴教师,46岁的艾莉嘉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人物,她的不同寻常主要因为她扭曲的心理和扭曲的人格。在长期的生活压力之下,她不但具有超强的控制欲,而且还是一个受虐狂。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要准确把握很难,但于佩尔却成功地走进这个角色。在整部影片中于佩尔并没有太多的表情,甚至可以说她的表情是绝对冷漠。不哭不笑,不忧不喜,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始终如一地冷漠,这可能是观众印象最深的。
于佩尔出场时与母亲的对话的镜头,于佩尔给学生上课的镜头,于佩尔与华德初遇的镜头,华德读信时于佩尔在一边听的镜头,直至最后于佩尔一刀插入自己肩头时的镜头,那表情都是如一的,有时你可能误认为自己按了暂停健,其实不是。
于佩尔的成功也就表现在这里,表情是相似的,中景或全景的镜头固定不动,但你却能从这半静态中感受到在那平静的外表下于佩尔的心情是何等剧烈起伏着,那种暗潮汹涌带给观众的震憾是任何丰富表情都传达不出的,这种极度内敛的爆发力成了这种含蓄演技的最佳示范。
同时也只有这种表现才能把艾莉嘉那种极端压抑下所形成的冷漠性格鲜明而突出地刻画出来。这也与艾莉嘉的教师职业以及强烈的控制欲相吻合。于佩尔的表演是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的“平静”掀起了观众心中的波澜。
导演汉尼克很善于运用背景来表现影片的主题,而背景的色彩和整部影片恰当地融合为一体。影片中的背景几乎全以白色为基调,各种场景均显得简单而空旷。诸如琴室,演奏厅,教室,冰球馆等,都在导演的镜头下表现出一种简洁。
这些背景是另一种无声的语言,它用一种苍白的色彩表现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芜与苍凉,同时这种单调的色彩又与人物变态的狂乱内心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简单而空旷的场景和色彩也表现了人们在生活和性的压抑中那种贫乏的生存状态。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中,心灵的扭曲也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汉尼克拍过很多边缘性题材的影片,像《班尼的录像带》中一个小男孩看了屠宰猪的片子后,自己犯了杀人罪,《奇怪的游戏》中一个人遭到严刑拷打,最后惨死在小屋中,《未知密码》中女演员被粗暴地推上火车等,都是些让人轻松不起来的片子。但导演本人却总是轻松自在,一次又一次地从各种影展中捧走大奖。
汉尼克很少对观众阐释他的影片,他很少用语言,镜头或情节向观众暗示结果。《钢琴教师》的结尾,艾莉嘉默默地离开,没有人告诉你这意味着什么,将来会怎样。
整部片子也没有一个镜头能给你一种道德的宣扬或审判。用汉尼克的话说:“你将自己做出解释,我想让影片的结尾留在他或她的脑海中,如果我做出了解释,那将得到相反的结果”。也许,这就是大导演的魅力,你也许就臣服在这不经意间。
http://s1/mw690/003gdBb9zy73Znq3aGQf0&690
http://s8/mw690/003gdBb9zy73ZnriMcfb7&690
http://s12/mw690/003gdBb9zy73ZnsSw5Rdb&690
http://s6/mw690/003gdBb9zy73Znvp7bne5&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