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的感叹

(2023-02-27 16:45:01)
对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的感叹

       手机里同学转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载的一篇题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的文章,看后我觉得好像不是原文,便在网上搜索看到该文,但有好几种版本,现将其中一个版本复制如下:

陈思进

2017-09-24 20:23·财经专栏作家 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资深顾问

转: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短短二十多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文章最后还问:“中国还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的确,当年中国到处是扬尘的碎石公路、“难民营”一样的火车站和汽车站、烟雾迷漫轰隆直响的破旧火车、城市里到处是成片旧房、到处是肮脏臭气熏天的农贸市场……。

二十多年,这群中国人“睛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当欧州人每天工作五个小时,他们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当印度人躺在恒河边等下辈子时,他们心中只有“只争朝夕”;当美国人疯狂地在中东不断寻找敌人时,他们默念“发展是硬道理”。

迅速连通全中国的高速公路,迅速铺满全中国的高速铁路,不断扩大的飞机场,不断增加的飞行航线,现代化的飞机场和火车站,成千上万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中小城市,看不完玩不够的自然和文化旅游景点,数不清现代化十足的购物城、购物中心,全世界最多的现代化工厂。

中国人不知不觉,世界却惊奇不已,太快了!大不可思议了!于是都注意到这群太伟大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们,人类会记住他们,以这个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国家的名义,以这个饱受苦难却毅然崛起的民族的名义,向这群人深深致敬!

很遗憾,当年的下乡知青已有许多白发,当年的高考学子已多皱纹眼角,当年的出国留学生都没有了灵活的腿脚,当年的下海“弄潮儿”都多少有“三高”,当年的农民工也早已累弯了腰,他们老了,他们努力过了,他们奋斗过了。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今天的世界,他们值了,他们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中国!

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今后,中国还会有这么勤奋的人吗?
下面我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感叹): 其一、这篇文章是美国《华人街日报》刊载的,文章表面上是在夸赞中国这些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个从来都以恶毒攻击中国的为能事的美国资产阶级报纸,怎么会突然良心发现赞扬起中国来?除非狗嘴里真的吐得出象牙? 其二、文章所说中国取得的那些巨大成就都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是客观摆在那里的,文章并没有说出什么新东西,值不得为它点赞(可我看到网上对该文一遍赞扬、好评)。 其三、文章对”世界上最勤奋的人“的对象所用称谓(概念)混乱,一下说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一下又说是”四O、五O、六O后(在另一版本上);一下又说“这群人”;一下又说“中国人”。要知道,对同一特定对象的称谓(概念)是不允许乱用的,因为不同的称谓(概念)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不能随意乱用和更换。 其四、文章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这群人”,这在理论上或哲理上都是说不通的(且不说文章完全没有谈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因为“这群人”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而且,凡有入群的地方都会有左中右之分,而不是铁板一块。 其五、文章最后那句“世界上曾经最勤奋的人老了,今后,中国还会有这么勤奋的人吗?”,彻底暴露了《华尔街日报》仇视中国的阴暗心理——你中国不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吗?但那些为之奋斗的人已经不行了,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而且这最后一句,还有挑拨中国族群内斗的邪恶用心——中国除了“这群人”,其他人都不行! 总之,我认为这篇文章值不得点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