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高考招生制度变革成效值得商榷

(2022-12-15 13:16:20)
十年高考招生制度变革成效值得商榷

       刚才看了人民网转发光明日报《考试招生制度十年变革:更公平、更科学、更有成效》一文。我有感而发:

       在党的20大即将召开之际,这篇文章的发表有其特殊意义(这不是我要说的)。

       我想说的是“考试招生制度十年改革”是不是真的达到了“人民满意”?

       上述文章是以报道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某些个人的发言的形式发表的,即不是教育部的官方正式红头文件。正因为如此,有的说法是否正确(准确)值得商榷——

       如“评价有了‘新机制’
,各省普遍建立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有了‘新机制”不假,但“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值得商榷。因为,评价的东西免不了评价者的“主观”。

       我人微言轻,说了不算,看看世界大家是怎么说的:“在现实中,我们不能说我们能像事物在现实中存在的方式那样客观地看待世界,对事物纯粹的客观评价并不存在,因为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是基于我们以往的经历和我们的情感,每一样东西都会有情感意义包含在里头”(引文请见陈倩译[美]威廉-阿恩茨 等3人合著的《大问题——改变生活和世界的拓展思维》第111页)。也许该文作者会说这是一家之言不足为凭,那我们再来看看[德]汉斯-罗伯特-耀斯对“评价”是怎么说的:“人类的知识才能是不完备的。人不能够看透自己行为的隐秘动机,人屈从于现实的利益和利害关系人甚至评价不出一个事情对他整个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引文见顾建光等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83页)。正因为“评价”本身是不客观的,所以《考试招生制度十年改革:更公平、更科学、更有成效》的标题(立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文章里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也值得商榷。“综合评价”是一个个单独(或单项)评价的综合。而一个单独评价要准确都不十分容易,因为尽管评价有国家制定的标准,但这标准不是一台自动检测仪,而是要靠人即评价者来主观驾驭。而这个“驾驭”,就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相关信息用“标准”通过自己的“先前建立的诸多愿望、目的、经验等以记忆形式存在的内部模式的比较而进行加工的过程”(引文见张燕云译[美]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401页)。这个“加工过程”的结果不是必然都是优质产品,也不是必然的合格品,而是可能出现不合格产品甚至废品。“多元录取”,关键在何谓“多元”?其外延内涵是什么?又以什么“标准”确定其为“元”?另外“多元”其实不说是根本否定高考分数的重要,就其"元“与考分平起平坐,也是不公正和公平的(因为考分是学生本人的真实结果,而”元“是外人评价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