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广告词堕入卖弄学问还有广告价值吗?
(2022-07-11 18:02:29)
当广告词堕入卖弄学问还有广告价值吗?
此文这以前只有标题而无内容,又有人激我写出“内容”来,——“是写不出来吧?“
我承认此文有标题而无”内容“,其原因不是”写不出来“,而是写了”无用“。为什么无用,那是我无法说的或是无法说清楚的。
至于”卖弄学问的广告“,我可以略举一例:“荣耀,是......;荣耀,是......;荣耀,是......;......”。这一类的广告自然不是商业广告,但它也不是所谓公益广告,纯粹是在无病呻吟,堆砌辞藻,卖弄学问,搞语言游戏,也是一种语言腐败(如“......他的坚定,润泽了多姿的湖泊”————湖泊还要润泽?难道都干枯了——那还是“多姿”?),没有任何广告的价值,至多可供那些无聊(肥胖)之人享受(想瘦)。
再说,从上述广告的形式(什么是什么)来看,它要么是给所及对象下定义,要么是给所及对象做解释,要么是对所及对象进行陈述(说它是一个真实的事实存在)。但央视的上述广告都不像,而像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至多勉强可算是一种骈文式的“诗”。可是,广告词要求真实、精确、明白、易懂,央视却偏偏要把一些人们或准确地说是普通民众并不熟悉甚至是生僻、玄虚的词语拼凑在一起,而且常常是只有语音没有字幕,人们并不知道它到底在喊什么!即使有时打出了字幕,但在那一闪而过的短暂时间里,即使有较高文化知识的人也记不住,这样的广告又有什么意思呢?它能起到广告或宣传公益的作用吗?
当然,我看到或听到的这类广告也不是现在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学习模仿别人的,那纽约一家百货公司的”充满温馨的广告“就是其模板
:“微笑是最好的圣诞礼物。它价值不菲,却不费一文钱。它不会使赠送的人变得拮据,却使收到的人变得富有。它发生于分秒之间,却能被永志不忘。没有人富足而不需要它,也没有人因贫穷而不受它的好处。它为家庭带来欢乐,为事业培育关爱,也在朋友间互通情谊。它使劳累者获得休息,使沮丧者重获光明,使哀伤的人得到抚慰,也使陷入忧烦的人得到解脱。你买不到、求不到、借不到甚至偷不到它。它只能给予,否则没有好处。在这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刻,也许我们的售货员因过度忙碌而忘了面露笑容,那么,你是否能把笑容带给我们呢?因为,愈是没有人能够给予,愈是有人会迫切需要啊!”(引文请见袭村野编译[美]戴尔-卡耐基著《人性的优点》,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