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色花》说课稿

(2014-06-25 14:17:17)
标签:

教育

《变色花》说课稿

靖江实验学校   陈彩凤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三课《变色花》,该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能学会自制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篇内容是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三篇课文,是学生在学过了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应该说,同学们经过上两课的学习,已经初步知道了变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大致知道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而本篇课文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如我们吃的的苹果、喝的橙汁含酸性物质,洗衣服用的肥皂、洗头发用的香波含碱性物质,治胃酸过多,需服用含碱性的药品,清洗瓷砖和一些金属要用到酸性液体,从大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物质的酸碱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医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两大类物质,了解他们的用途,至于酸和碱的其它性质,指示剂变色的原因不属于小学生学习的范畴,以后到中报告学化学课会学习。

2、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能自制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能力目标:

1)能大胆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纸花变色”原因的不同看法,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逐步培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发展想知道、爱提问的能力,知道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要注重证据,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情感目标:

热爱自然,喜欢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二、说学法

六年级学生因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心理特制的原因,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争胜,富有想象力,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但理论知识不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因此,根据他们的学情特点和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教学实践中,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采用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各项能力。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纸花在酸碱作用下的变化情况,进而留心观察身边的大自然。

2、动手操作实验法。通过亲自实验,了解纸花在不同物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技能。

3、评价法。运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本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5、收集、处理、利用信息材料法。

以上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地学习。

三、说教法

主要采取开放性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

1、通过有趣的魔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动手,观察,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人人有所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的出,纸花在酸碱指示剂作哟拗不过下的不同变化。

3、通过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调控: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激励机制,把握知识的深浅度,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千万不能能够加深,上成中学的化学课。

四、说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纸花变色,污物初去的现象,教师也收集有关西了,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如物质表换的种类,洗涤剂去污原理等,搞清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准备紫甘蓝(如当地没有,可用牵牛花,紫心萝卜,苋菜代替),温水,塑料袋,烧杯。

四、教学过程

本界自然课我的教学过程,我准备氛围四部分,第一部分:魔术导入。第二部分:实验解密。第三部分: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第四部分:动手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的物品。

第一部分:魔术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活动做一定的铺垫,所以教师一开始,可以出示一朵纸花,神秘的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表现最好的同学送一朵我亲手制作的纸花(停顿片刻),老师发现同学们好象不太喜欢它啊,哦,老师忘记给花浇水了,接着表演魔术,再提问:对于这朵变色花,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这样以魔术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纸花变色”这个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的作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第二部分:实验解密。

时间表明,探究能力最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这固然可以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来进行,但决不能没有科学教育——因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也是其它各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实验前教师讲解:上课前,老师分别用白醋和碱水浸泡了花瓣和菜叶,喷的是紫甘蓝,不相信的话你们试试。

学生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小烧杯中,分别滴入紫甘蓝汁,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象白醋一样,使紫甘蓝变红的物质,叫酸性物质,象碱水一样,使紫甘蓝变绿的物质,叫碱性物质,象紫甘蓝一样,在酸碱作用下能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人们通常称它为指示剂。

学生谈论,解释纸花变色的秘密。

通过实验、谈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

第三部分: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怎样利用科学的优势,使它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摇篮,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探究呢?我的体会是: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接着提问:你还能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学生交流汇报后,小结: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两类物质。课堂上,教师诱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探究欲望,训练探究思维,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第四部分:动手自制指示剂,鉴别身边的物品。

围绕“纸花变色”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眼帘他们的科学技能。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制作方法。

2、教师讲解:做紫甘蓝汁时,要尽量选择紫甘蓝的薄叶,少用梗叶,要撕的越小越好,用手反复揉搓菜叶时,动作要轻,不要把塑料袋弄破,揉搓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3、学生制作紫甘蓝,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组用自制的指示剂简身边的物品,并记录检测结果。

5、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总结:我们自制指示剂只能初步鉴别物质的酸碱性,要想准确的鉴别物质的酸碱度,可以用其他的指示剂。

由于本科实验多而且好玩有趣,所以我不只追求表面热闹,而是在学生实验后,安排了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和研讨,保证学生思维有相互碰撞的机会,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最后在接受一些指示剂,如PH试纸,,试剂,英国罗伯特.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的故事,酸性物质,碱性物质,酸碱食品,怎样分辨花卉喜酸还是喜碱,怎样判断土壤的酸碱性等一系列课外知识.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指示剂”的检测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加了知识面,也把课堂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他们能够象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厂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