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顾建华
(2013-06-25 08:15:50)今天教学了《测量物体的体积》,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包涵的内容很丰富,是一堂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课。但是这样的课最大的困难就是全班性的操作活动(本课节的最大缺失就是没有让全班分组进行测量),但是纵观整节课的过程还是有许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一是准备:为了这节课,我昨天晚上放学前,布置学生先把教材的〈测量物体的体积〉提前预习了一下,并提出明天我们要准备哪些材料和用具(生基本能说出要准备的一些材料和用具来),接着布置——晚上在家里自己用一个圆柱的器皿试着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比如:土豆、红薯、苹果、萝卜……),同时布置有铁块的带一个铁块过来。
二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今天的课堂一开始,我先由学过的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和计算方法引入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和计算上来。接着,让学生结合昨晚自己的具体测量和计算,说一说怎样测量一个萝卜(学生带来的是一个大萝卜)的体积?
生1:可以先测量圆柱形容器的直径〈或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再放入适量的水测量出水的高度,然后放入测量的物体,再测量出这时水面的高度。
生2:也可以先把萝卜放入容器,再加满水,接着把萝卜取出来,量出这时水面的高度和整个容器的高度来。
师:他们的方法可行吗?
测量铁块有两重意义,一是测量出体积,二是要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因为这个比值是个科学固定的数据,所以在测量时更要注意准确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对每个铁块的测量都进行了三次,每次都选择不同的三位同学上前来操作,以增加参与活动的人数。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测量结果还是有误差的(两次比值的结果一个是6.1几,一个是6.2几,这样取平均数也只大约6.2,和科学数据7.8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不能让学生留下不科学的数据,只得把7.8这一数据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明了偏差的原因是由测量的工具和测量时的不到位导致的。(从相关的数据也能发现偏差大的原因——比如我选择的容器的底面积大约是80平方厘米,这样如果一个体积是40立方厘米的铁块,它的水面上涨也只有0.5厘米,像这样用底面积比较大的容器测量体积不是太大的物体,确实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想如果用底面积小一些的容器测量,或者用大容器测量大的物体结果会更精确些。)
在应用上面的知识结果推算另一铁块的体积时,我有意选择了学生带来的一个铁的圆锥形的吊垂(好像是瓦工砌墙时用的),其目的说是让学生在测量推算后,再用前面的方法测量圆锥上数据来,直接计算出圆锥的体积,进行比较,让学明了前面的方法的科学性。
最后,我还让试着计算一个已知体积求质量的例子,学生计算后,我顺势说了一句:如果有一个长10米、宽8米、高6米的铁块,它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算出是3744后不知是什么单位?有生说是3744克,我反问:3744克大约是多少?(生举例比如大约8袋盐,觉得不可能了。)有生说那说是千克了,3744千克又大约是多少?(生举例比如大约8袋水泥,又觉得还是不可能。)有生说肯定是吨了——
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刚才的7.8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1立方厘米铁的质量是7.8克。
生2:我知道了,我们是用480立方米来乘7.8克的,要先化单位再计算——48000'0000×7.8=374400'0000克=3744吨。
师:刚才我们大家算下来也是3744,现在结果是3744吨,这是为什么呢?
生w:因为立方米化立方厘米要扩大1000000倍,而最后的克化成吨要缩小1000000倍,这样两者正好抵消。
师: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用立方厘米算时,结果就是克
用立方米算时,结果就是吨
我想:用立方分米算时,结果应该是千克
师:大家同意吗?
众生(同意)
师:确实是这样的,大家以后遇到这方面的计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