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家三口给姥姥姥爷送年货的。儿子在姥姥家偶得一个棒棒糖,欣喜万分。非让我给他拆开,立马吃上。小孩子对糖是毫无抵抗力的。我平时对其要求过严,这次在姥姥家我就灵活处理了,立马答应了他的要求。儿子也恨不得大快朵颐,所以,当儿子拿到棒棒糖后,舔了一下,接着就要用自己的凿牙把棒棒糖咬碎。这时,坐在旁边的爸爸,看到儿子这样吃棒棒糖,忙上来阻止。
“哎,棒棒糖不能这样吃,棒棒糖是用来舔的,不是用来咬的。”
儿子听到爸爸这样建议甚至是批评自己,有点懵圈,一脸疑问地转头问我,“妈妈,棒棒糖能咬吗?”
我一向不太喜欢爸爸动不动就阻止儿子做这做那的,当然,也不喜欢爸爸对儿子提出棒棒糖只有一种吃法的要求,我认为这样做其实也束缚了孩子的思维与自由感。便没好气地对老公说:“人家想咋吃就咋吃,你管人家干啥?”
儿子听到我这么一说,立马回头对爸爸说:“爸爸,可以咬着吃。”本来就是平时对话的一种常态。
不料,却被一旁的妈妈(孩子的姥姥)教育了,“教育孩子观点得一致,尤其是守着孩子。”听完妈妈的话,我心中一惊。
事后,我回想,我与老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要想事无巨细的都统一战线,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并且,老公平时工作较忙,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近来,值得让人高兴地是,回来家后,看见孩子很亲,喜欢与孩子开个玩笑、玩个游戏,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要知道孩子小时,鼓励其带娃有多难,总是几分钟的热情。
那以后面对意见不一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多。我应该怎么做呢?肯定像这次这样简单粗暴地怼别人,肯定不可取的。带给孩子的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不能好好说话,只能听取权威,不能自己拿主意”等等。于是,在从姥姥家回来的路上,我与儿子有了这样的对话。
“棒棒糖好吃吗?”
“好吃,很甜。”
“你是怎么吃的?”
“我舔了一两口,就嘎嘣嘎嘣咬碎了吃啦。”儿子边说还洋溢着刚才吃棒棒糖时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嗯,那棒棒糖能咬着吃吗?”
“能啊。”
“那你觉得爸爸为什么说,棒棒糖不能咬着吃呢。”
“我不知道。”显然,儿子面对我的一系列发问,有点不耐烦了,不想动脑子了。
“那你猜一下吗?”
“是不是爸爸从来没有吃过棒棒糖,所以,不知道棒棒糖还能咬着吃呢。”
“有道理。”我立马鼓励道。
“那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呢?”我继续引导。
“我不知道了。”儿子一听,我还问,有点烦躁。
“嗯…我觉得啊,爸爸可能是怕你用凿牙嘎嘣嘎嘣咬糖,把牙给硌坏了。还有一种可能啊…”我边拉长话音便观察儿子的状态。
“是什么”儿子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舔着吃棒棒糖比着咬着吃棒棒糖慢多了,爸爸怕你吃得太快,吃完一颗还想要,而吃太多糖就会对身体产生影响。所以,总体来说,爸爸建议你舔着吃糖是为了你好。”
儿子没有吱声,不知儿子能理解多少。
当然,我们的这番讨论似乎还是我说得较多,有一些说教的嫌疑,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讨论或多或少地能够带给孩子一点启发,比如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能试图揣摩对方的意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并且,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可以不用急于一时给孩子答案,可以反问孩子“那爸爸认为是这样,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吃呢?”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不打击爸爸带娃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这样一看,比起棒棒糖怎么吃,这似乎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思考得出了,如何根据自己情况去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