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一)

(2016-08-14 12:11:46)
标签:

米尔顿·艾瑞克森

潜意识

无意识

相信你的潜意识

沟通

分类: 催眠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一)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一)

 


如果你有幻想的痛苦,你也可以有幻想的快乐。

                                  ——米尔顿·艾瑞克森

 

催眠关系

 

独裁派

 

  某个具有“特殊”心理能力(如“催眠眼”“坚强意志”)的“强大力量”个体(催眠师),促使另一个人(被催眠者)进入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即非常容易接受催眠师“暗示”的一种状态。这些暗示可以“强迫”受试者作出各种行为(从学狗叫到戒烟),而这些行为都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不愿意或者无法做到的。

 

  在这种意义上,舞台催眠与一瓶酒精的作用相类似:正常情况下被限制的人们此时可以狂野的表演,然后将责任推给某人(催眠师)或者某种东西(这种催眠状态),而不是他们自己。这种关于失去控制的错误信念极大地阻碍了许多人在催眠过程中的充分参与。

 

  独裁派强调催眠师的作用,而不考虑每个受试者的知识、信念和能力等特点,也不管受试者选择如何(或是否)参与催眠事件的能力。因此,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该流派在发展持续性治疗变化方面的价值是有限的。

 

标准派

 

  尤其被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它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而强调受试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标准派通常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同时,催眠师可以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受试者都可以保持不变。换言之,受试者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催眠师的行为实际上并不重要。

 

  它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关系)。只有一小部分受试者对标准化诱导语做出了催眠性反应。他们认为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有些人拥有,有些人却没有。他们将催眠的成功和失败都归于接受催眠的受试者身上,而催眠师并不是那么重要。

 

问题:1、它假设引导受试者放松并想象各种各样事物的标准化诱导语,是评估个体基本催眠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就像用通俗歌曲来判断你是否会唱歌)。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导致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治疗师的任务就是为特定来访者找到最合适的催眠方法。

 

2、标准派根据对测验暗示的行为反应来界定催眠感受能力。这样一来,那些不能将自己的手体验为非常沉重的个体很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催眠对象。催眠主要是一种体验,如同爱和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打人就判断他没有生气,或者因为一个人没有吻实验者就认为他没有爱。所以,根据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这些人不具备体验催眠状态能力的结论有待商榷。

 

3、虽然人们发现催眠感受性分数可以显著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替代性诱导策略、药物、态度、预期、环境、特别训练和模仿,但是标准派却不能准确的解释这一结果。受试者愿意参与催眠治疗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大多数的“阻抗者”或“不易感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后都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可以被催眠的程度都是同等的。

 

  易感性测验的高分通常说明这个受试者将会对任何催眠指导语产生反应;低分则表明需要催眠师对这个受试者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要进行更多的训练。

 

合作派

 

  许多现代催眠师都认为,催眠反应可以反映出来访者内部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师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以及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和谐程度。主要创始人是米尔顿·艾瑞克森,他倾注了60年的精力去探索催眠的创新性和治疗性应用。

 

  催眠应该首先是情境的结果,即情境中人际和内心关系建设性的发展,它即服务于催眠师也服务于受试者。催眠师、受试者,以及催眠师-受试者之间的关系,此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一个自主系统,它们又在一个“共同体”内相互协作。合作派强调催眠状态总是发生在关系的背景中,其中催眠师和受试者都不能被看做是彼此独立的。

 

  无论催眠师起着什么作用,受试者的作用据有更多的主动性功能。

 

  遵循利用的原则进行合作,其中来访者的自我表达模式被视为构建治疗性催眠状态的基础。这需要适应性的而不是标准化的指导,即催眠师先是跟随,然后再对受试者正在发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所以说,进入催眠状态的途径总是独特的,是以催眠师和来访者双方独特的表达为基础的。换言之,催眠状态是催眠师与来访者联盟中经验和人际作用的呈现,因此使得双方会越来越接纳对方。要点为:合作、利用和灵活性。

 

  在考虑受试者未能进入催眠状态的问题上:独裁派操作者倾向于把这个看成“阻抗”;标准派实验家会得出受试者对催眠“没有易感性”的结论;合作派治疗师则认为有必要利用一种更适合的交流策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