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砰的关门!跟惩罚有关的育儿故事——Milton H.Erikson

故事8:揍屁股
某天,我的儿子蓝斯由小学放学回家,他跑来对我说:“爹地,学校其他的孩子全被揍过屁股,而我却没被打过。所以,我想要被揍一顿屁股。”
我回答:“我没有理由要揍你屁股。”
他说道:“我会给你一个好理由的。”于是他走了出去,打破了诊所的一扇窗户。
他回来问我:“现在,我可以被揍顿屁股了吗?”
我表示:“不,真该做的是换装一面玻璃窗,揍你一顿根本于事无补。”
他呕着气又跑了出去,打破了另一面玻璃窗:“现在,你可以揍我了吧!”
我回答:“不,我得换装另一面玻璃窗了。”为了想挨顿揍,他一连打破了七块玻璃窗。而当他出去执行第七次任务时,我正站在公车的阳台上,将七辆他心爱的玩具小卡车在阳台的栏杆上一字排开。打破第七面玻璃窗后,他再次进屋来挑衅:“我打破了第七块玻璃窗,你可以揍我一顿屁股了吗?”
我依旧不为所动:“不,换装玻璃才是我该做的事。”随后,我对他说:“现在,你有七辆小卡车排在阳台的栏杆上,我准备让第一辆卡车开跑,希望它会及时刹车,而不至于摔到楼下的人行道上去跌个粉碎。奥,真是不幸!希望第二辆可以及时煞得住。”
他就此失去了七辆小卡车。大约三星期后,他兴高采烈地放学回家。我一把抓住了他,将他横放在我膝上,揍了他的屁股。他感到莫名其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说道:“我似乎记得你曾要求我揍你屁股,而我当时并未满足你的期待。”
他回答:“我现在比较懂了。”
当然,我可没有真的狠揍他,那只不过是蹲象征性的揍屁股而已。
艾瑞克森在此示范了一项用以惩戒子女以及治疗个案的重要原则。他绝对不会应对方的要求行事,而是视情况所需做出最合宜的应对。在他教导罗勃遵守诺言,负责拿出垃圾的案例中,我们即曾领教过此一态度。在那项案例中,他刻意在夜半“提醒”罗勃应负的责任——因他知道这类提醒势必令人印象深刻。在以下的故事中,我们也会得见类似的事情——他会故意找不合适的机会督促某人做某事,籍以达成训诫的目的。
故事9:砰然关上门
当我正在办公室内举行一场小型的教导研讨会时,我的孙子道克拉斯突然闯了进来。他向我展示新买的运动鞋后便转身离去。大约四十分钟后,他又再度现身,而我当时正处在示范如何加深催眠状态的过程中。
我告诉他:“道格拉斯,赶紧离开。”而他竟厚着脸皮说道:“我听不见你在说什么。”
“赶紧离开,”我重复,“到屋子里去。”
道格拉斯只好遵命走出办公室,却砰然将门狠狠关上。很显然的,他并不愿离去但他却不该砰然一声关上门。如果他是我的儿子,我将会毫无理由地以亲切的口吻要求他:“请将门砰然关上。”我会挑他正在忙着看图画书时要求他做这件事,他岁满腹狐疑却会遵命行事。我会谢谢他并要求他再做一次,他会再次砰然一声关上门,却不知道我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而我会要求他再次砰然一声关上门。
他会说道:“可是我想要看书。”
“不管如何,请再次把门砰然关上。”我会坚持要他再做一次。
他会再次依言砰然一声将门关上,过不了多久,他便会询问我为何老是要求他砰然关上门。于是我籍机提醒他最初所发生的状况,并且表示:“你当时砰然关门的方式,让我认为你‘喜欢’将门砰然关上。”
他的回答必定是:“我实在不喜欢将门砰然关上。”
在这类情境中,你很快便能学会某些事情并不符合你的本意。
此故事一如“揍屁股”事件,艾瑞克森旨在提供正确的药方。令道格拉斯在有违心意的情况下大声甩门,势必会令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如此做。于是他将体会到,砰然关门只是他潜意识或反动的行为,而非他“渴望”进行的举动。经此教训后,未来的他或许会转向努力控制个人的行为,并设法从事他真正“渴望”做的事。至少,他会对自己的言行有着更深层的认知。
我们一再见到艾瑞克森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此一原则——用以对付孩子、精神官能症的个案,以及那些精神错乱的个案。他会设法“回映”个案那些不当的行为,或是命令个案一再重复那些不当的行为(诚如采用“症状处方”技巧一般)。运用此一原则的过程中,他从不诉诸讽刺、气恼或愤怒的情绪。他的态度是标准的“好奇”:“我很好奇如果我要求道格拉斯砰然关门,将会发生什么结果?”
艾瑞克森本人自始至终保持着“赤子般”的好奇态度——一种属于真正科学家的研究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