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红河谷》文化赏析

(2013-07-06 11:41:04)
标签:

杂谈

电影《红河谷》文化赏析

《红河谷》是一部由冯小宁执导的国产电影。该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96年,是冯小宁“战争与和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向我们讲述了19世纪中叶,青藏高原的雪山峡谷中一支英国探险队遇险,年轻的记者琼斯与罗克曼少校被雪儿达娃和格桑所救,两个幸免于难的英国人被当地的藏民看作是魔鬼,在即将被处于火刑时,从京城里传来了命令:放了两人。他们探险者的身份得到了证实,但此时火线已经快要点燃炸药了,关键时刻是年轻的藏族小伙子格桑再次救了他们。在罗克曼少校回国时,病重的琼斯留在了藏区养病,而罗克曼少校则是送了一个打火机给格桑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在藏区养病期间,琼斯爱上了头人的女儿——丹珠。丹珠充满野性的美是琼斯从未见过的。她自信而美丽,任性而坚强。她喜欢上了农奴——格桑,但格桑却在与汉族女孩雪儿的朝夕相处中互相爱上了彼此。雪儿在亲情与爱情中选择了爱情,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永远留在了那片神秘之地。罗克曼被神秘的西藏所吸引,决定率英国远征军东征。于是,在琼斯回国后,罗克曼邀请琼斯带路,善良的琼斯以为他将为所爱的姑娘的家乡带去文明和进步,却不知那是一场灾难。当侵略者带着黑色的炮口出现在藏民面前时,格桑抱着自己的爱人用罗克曼所送的打火机点燃了油桶,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

神圣的雪山,忠诚的拜谒者,清纯的藏歌,洁白的哈达……影片将西藏纯真美好而又神秘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正如琼斯在剧中所说“这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史,在整部影片中更是充满了一种文化感,这也是一部藏族地区的文化史。

在整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信仰文化。信仰,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影片中无论是喇嘛寺也好,还是磕等身长头,喇嘛给孩子取名,或是度母、巫师跳舞做法都体现了藏民的信仰,他们或多或少地崇信佛教。他们信佛,信仰佛教的善恶观。佛教以慈悲为怀,所以在影片中,格桑说过这样一句话:“除了狼,我不随便杀生。”在打猎过后,他又说:“帮助罪恶的灵魂早日转生,成为好的生灵,这是我应尽的善事。”这都体现了一种对佛教的信仰,佛教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他们相信来世——苦今生,修来世。除此之外,影片还表现出了对度母(女神)的信仰。在藏民看来,每一座雪山,都是一尊神。他们坚信:在格马堆巴星升上雪山顶之前,不能下河洗澡,否则就会冒犯神灵。在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不清的朝圣者在朝圣路上以虔诚之心,磕着等身长头在朝圣,甚至死在了转角处。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成为朝圣者的阻碍,信仰化作了动力,信仰充斥在每个人的心中,虽然有些带上了迂腐的气息,但却是藏民最真实、纯真的写照。

宗教文化也是其中一大亮点。在影片开头,我们看到了一幅巨大的唐卡在地平线上缓缓升起。唐卡,类似于汉族的卷轴画,涉于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加持念经,并在背画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中的玛尼轮(转经筒)也是一种宗教文化。玛尼轮是佛教徒祈祷时用的法器。它的形状像小桶,中间有可以转动的轴,内部装有纸印的经文。祈祷的时候一面转动玛尼轮,一面口诵六字真言,以表示对佛的赞颂。这种玛尼轮要按顺时针转动,每转动一圈,就表示念咏了一遍经咒。而在片中奶奶和孙子转着玛尼轮,拿着经幡将我们引入片中,也带着我们远离影片。家园可以被毁,但宗教传承却无法毁灭。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明显的制度文化。在影片开头,罗克曼为了向救过自己的格桑表示感谢,于是将随身携带的打火机送给了格桑,但格桑随后便将打火机交给了头人,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制度下,农奴收到的礼物必须交给头人。而头人的女儿丹珠每次出行,仆人、农奴总是低着头,这是因为主人出门时,仆人必须低头相随,头人的女儿丹珠更是以此为借口要求雪儿达娃向自己低头行礼。在丹珠告诉头人因为自己是头人的女儿,所以想喜欢谁就喜欢谁时,头人说了一句:“狼生的成不了羊,乌鸦生的成不了孔雀。头人的女儿永远是头人的女儿,差巴的儿子永远是差巴的儿子。”  (头人是当时的大贵族;差巴,意为支差者,是领种地方政府的差地,为地方政府和所属农奴主支差的人,地位高于堆穷。在阶级分化中,差巴可以下降为堆穷,堆穷可以上升为差巴,但差巴下降为堆穷的居多。差巴和堆穷破产后,还会下降为奴隶。)虽然没有明说,却也点明了在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身份的不可逾越。

在影片中还充斥着纯真的爱情,那也是一种爱情文化。头人漂亮任性的女儿丹珠爱上了勇敢剽悍的粗壮汉子格桑,把被头人收走的打火机还给他,还处处讨他的欢心。可格桑的心里只有雪儿达娃,他俩深深相爱着。琼斯在与藏民的接触中,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爱草原和草原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尤其是带有野性的骄傲的“公主”丹珠,更是使他怦然心动。最后,在远征军的到来下,丹珠死在了雪域家园,格桑和雪儿也永远地在一起了。没有惊心动魄、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的只是那份纯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

除此之外,饮食文化也是一大亮点。大家所熟悉的西藏饮食大概有糌粑、酥油、酥油茶、甜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蚕豆、圆根等。特别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饮食文化特点。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长的时期,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藏民们自己舂酥油喝,待客用的肉类,还有每天吃的糌粑、青稞酒等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青稞又称稞大麦、元麦、米麦,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他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他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藏族人民主要以牛、羊肉、奶类制品为主。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都会看到挂在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牛羊肉,若你去家中做客,好客的主人也会拿出风干牛羊肉叫客人品尝,再配上醇香的酥油茶,这特有的风味只有在西藏高原才能品味到。在影片中,这也有所涉及。在雪儿的哥哥到来后,头人便是以此来招待客人。而酥油则是藏族群众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粗制的奶油,藏族人民对酥油的食用法主要是打成酥油茶,逢年过节也用其炸制食品等。在西藏大小寺庙内长年不熄的灯也是用酥油来作为燃料的。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的古老传统。无论走进牧民的帐逢,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访,主人总是打好芳香热乎的酥油茶请客人品尝。而在影片最后,格桑便是用打火机点燃了酥油,将侵略者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神秘之地。牛奶也是藏民不可缺少的食品,因此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雪儿和格桑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一般来说藏族人民主要的饮料有酥油茶、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内蕴独特的民族特色。

从某种意义而言,引发战争的内核,其实就是文化差异。在罗克曼和琼斯刚刚进藏时,藏民就告诉过他们:讲话,不准大声说话。罗克曼不但不听,还与藏民产生了冲突,而这次冲突却以雪崩收场。丹珠主仆二人对望远镜的不同态度以及格桑、琼斯使用打火石与打火机,也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机械文明的冲突。最终,随着远征军的到来,普通的文化冲突上升到了战争。在丹珠被俘后,她以一首古老的藏歌唤醒了民众的反抗精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记住了自己的语言就记住了斗争的武器。在格桑用罗克曼所送的打火机打出火苗与罗克曼同归于尽后,在皑皑的雪山顶,传来了一个古老的声音:“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老三叫雅鲁藏布江……”这一切都说明了:洋人有洋人的天堂,我们有我们的天堂,文化就是天堂,文化就是乐园。

影片画面感强烈,将藏区的纯洁与祥和的环境描述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头人的临危不惧,小姐的任性及敢爱敢恨,雪儿与哥哥的反抗精神,格桑的血性等让人难以忘怀,影片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藏族习俗和称呼,各种文化的交汇让我们对这个神秘之地有了一定了解。

洁白的哈达染上了血迹,家园被毁了,但希望的火种还在,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在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