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课后练习
广汉市南兴学校
张波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看,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对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热衷于购买教辅资料,而对于新教材练习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处理课后练习还有着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的教师至今还完全以传统的方法或模式,来处理课改教材中的练习题。便也产生了下列现象:有的仍沿用老方法,不重视启发引导,将所谓的标准答案一一讲出;有的认为练习是留给学生课后训练的,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和练习处理割裂开来;还有的觉得教改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问答题等作业一概不做,只让学生抄抄词语、写写周记或作文。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我认为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重点,存在一定的梯度、难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练习。”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处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我们以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地处理课文后的练习题。那么,首先应弄清楚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置意图和编写特点。
一、课后练习的设置意图和编写特点
(一)课后练习的设置意图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均附有“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有些还附有知识短文。它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是为实现课程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服务的,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设置的题目总体反映了编者意图:减少练习的数量,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并大大增强题目的可操作性。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语文。提示了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供有益的知识补充,是课堂作业设计和课外延展练习的重要参考。
(二)课后练习的编写特点
“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是课标语文教材改革的重点之一。综观所有题目,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着眼点是:变单纯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创造性学习;变被动机械训练为主动求知;变封闭为开放;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思路新:每课2或3题。题目的设计不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理解、分析上,着重引导学生去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这个基点上选择题点,设计题型,确立题的量和度。
“研讨与练习”题量少,但内涵丰富。这个“少”是相对过去“九义”教材而言的。新旧教材都在起始年级编选了朱自清的《春》一文,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设计的“研讨与练习”只有三个题,仅三百八十字左右,而“九义”教材却设计了八个题共一千字左右。不管是题的数量还是题的文字叙述都大约只是过去教材的三分之一左右。“研讨与练习”删除了繁难题,削减了陈旧知识,减化了理解的层次性,注重整体感知和开放式多解创意题的设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探究精神,题目具有典型性、灵活性,留给了师生更多的拓展空间,能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需要。
二、课后练习的类型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本着“少做题,多读书”[1]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材的课后练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积累性练习
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其他的积累性练习还有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三题)、收集谚语(如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俗语、民歌等(如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第四题)、掌握文言重点实词、虚词(如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第二题)等。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理解性练习
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美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第一题:“丑小鸭遭到哪些打击和歧视?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需求?”又如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课后第二题:“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会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这两小题,第一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
(三)拓展性练习
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八年级下册《雷电颂》第三题,要求把本课与《天上的街市》《静夜》进行,体会本文这种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有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三题:“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中举出一、二例来阐述这一观点吗?”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阅读和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实践性练习
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八年级上册《落日的幻觉》课后练习二:“试找出文中的描写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实践性练习一般要求学生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三、课后练习的处理方法
了解新教材课后练习的类型后,我们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恰当、合理地处理课后练习呢?对此,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与课前预习相结合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除了常规性地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等题外,还可借助课后练习,把它作为预习思考题来处理,这样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例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后练习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前先默读几遍,遇到生字、多音字,要查字典。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预习中,可以利用这些练习让学生先进行揣摩,为课堂学习作铺垫,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与整体感知相结合
许多课后练习中涉及文章的整体结构,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是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例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课后第一题“假设要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从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段?”,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抓住这个练习稍加提示,课文的脉络便清楚了。利用这一资源,变课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了激发思维的灵光,有时我们可以将有价值的练习题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组织教学点,寻找切入点。例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课后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练习。课堂上围绕解决这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课的教学过程,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与课后拓展相结合
如学习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课后练习第四要求“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是新课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与之相适应,编者在一些课后练习中,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扩展阅读的练习,或以一篇带多篇,扩读几篇与之相类似的文章,或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扩读全文、全书,把课文作为开启长篇巨著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阅读名著”的大门。这样,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课标实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练习的设置上,加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课后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就一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这个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处理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则感想或评论。”老师可以与写作结合,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时,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进而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语文活动资源,有声有色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与空间,让学生到生活圈中去历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和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后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要以新的观念、灵活多样的方法,恰当合理地处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培养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机和创造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