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蒹葭》教学设计

(2012-09-22 20:37: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设计

课题:  蒹葭    

                                李容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诗经》的常识

教学思考

让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解决问题

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情感态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

1、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2、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难点

同上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


(一)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2、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有表情的朗读一遍《蒹葭》。

(若学生读得不理想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你是在表达对你很喜欢的一位朋友的感情,你应该怎样读?)

3、课文释疑:

(如有学习难点,师生共同完成,但尽量让学生独自探究出答案。)

疏通文句部分,必须要明确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是:

(1)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右”意为“迂回,弯弯曲曲”,这是古义,“右”的今义是表示方位。(今义不是又古义演变而来。)

(2)本义,有这个本义,后又引申出一词多义。例如:“白露未已”中,“已”意为“止”(未干之意)这是它的许多其他的意义。

 

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诗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教师提示:重点理解“伊人”指代什么?或隐喻什么?)

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故苦闷感伤忧郁不得。

问: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问: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将《蒹葭》朗读一遍。

重点强调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诗人表达的忧伤惆怅之情,诗中并未直接表明,你是根据什么感受到的?

(本诗是思念“伊人”之作,那么,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伊人,而先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们看看,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时节:深秋清晨

景色特征:苍茫、萧瑟、凄清、孤寂

给人感受:忧伤、惆怅、凄凉、哀婉

 

起兴:先写蒹葭、白露、秋色,以引起要表达的可望而不可求的惆怅忧伤的之情。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抒情基调。

对后世影响:以景烘托气氛,

以景渲染环境,

借景抒情等。

请同学快速背诵这首诗,并总结速背的经验。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问: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2、《蒹葭》与《关雎》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的异同?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段鉴赏的文字。


 

 

学生聆听、感悟,为学习新课酝酿情感。

 

 

 

 

 

 

 

 

 

 

 

 

 

 

 

 

 

 

 

(重点识记、并做好摘抄)

 

 

 

 

 

 

 

 

 

 

 

 

 

 

 

 

 

 

 

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补充、整理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进行小组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学生独自归纳完成。

 

课堂作业:完成背诵

 

板书设计:略

 

 

家庭作业:朗读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美妙的意境,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经》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紧扣住诗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让学生找到诗歌的景物描写,强调了中考中对景物描写作用的考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情景是整节课的亮点。不足的是,课堂上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堂背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