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2012-09-22 20:37: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 |
课题: 蒹葭
教学任务分析
|
教学目标 |
知识技能 |
了解《诗经》的常识 |
|
教学思考 |
让 |
|
|
解决问题 |
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
|
|
情感态度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
|
|
重点 |
1、 2、 |
|
|
难点 |
同上 |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 |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
活动一: 一·导入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文学常识)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2、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位同学有表情的朗读一遍《蒹葭》。 (若学生读得不理想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你是在表达对你很喜欢的一位朋友的感情,你应该怎样读?) 3、课文释疑: (如有学习难点,师生共同完成,但尽量让学生独自探究出答案。) 疏通文句部分,必须要明确的文言词法句法知识是: (1)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右”意为“迂回,弯弯曲曲”,这是古义,“右”的今义是表示方位。(今义不是又古义演变而来。) (2)本义,有这个本义,后又引申出一词多义。例如:“白露未已”中,“已”意为“止”(未干之意)这是它的许多其他的意义。 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诗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教师提示:重点理解“伊人”指代什么?或隐喻什么?) 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故苦闷感伤忧郁不得。
问: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将《蒹葭》朗读一遍。 重点强调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诗人表达的忧伤惆怅之情,诗中并未直接表明,你是根据什么感受到的? (本诗是思念“伊人”之作,那么,为什么开篇不直接写伊人,而先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们看看,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时节:深秋清晨 景色特征:苍茫、萧瑟、凄清、孤寂 给人感受:忧伤、惆怅、凄凉、哀婉 起兴:先写蒹葭、白露、秋色,以引起要表达的可望而不可求的惆怅忧伤的之情。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抒情基调。 对后世影响:以景烘托气氛, 以景渲染环境, 借景抒情等。 请同学快速背诵这首诗,并总结速背的经验。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蒹葭》与《关雎》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的异同? 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段鉴赏的文字。
|
学生聆听、感悟,为学习新课酝酿情感。 (重点识记、并做好摘抄) 学生根据课下收集的资料补充、整理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进行小组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学生独自归纳完成。 |
|
课堂作业:完成背诵 |
|
|
板书设计:略 |
|
|
家庭作业:朗读背诵课文 |
|
|
课后反思:这节课我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美妙的意境,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经》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紧扣住诗歌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让学生找到诗歌的景物描写,强调了中考中对景物描写作用的考查,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情景是整节课的亮点。不足的是,课堂上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堂背诵。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