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统计分析与地震早期预测
(2020-12-23 22:47:11)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统计分析与地震早期预测
李沪涛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2018年6月10日第一稿
2018年12月10日第二稿
摘要:本文对3172例不同级别地震数据的分析,提出将地震前期人体感应体征划分五种分型组、最初接受震前兆时间里最敏感秒钟的五种分型组、并根据全天24小时分为四个时间段里、根据地震实际发生时间从24小时至300个小时的10个时间段内震例的实际距离千米数值,与强震实际发生时间,震级,经纬度,大致距离千米数据信息《与作者的目前住处和北京市的距离千米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程度的实际敏感度,分析总结经验体会。根据分析以上地震数据值,可以利用地震前期人体感应来分析出震级、发震时间、大致距离千米、大致方向和大致位置。实际是利用人体感应作为一个地震预测的新探索研究方法。同时根据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经验值来分析出:提前168小时作出预测,平均可提前240小时内作出临震分析。
关键词:人体感应分型五级 最初感应秒钟分型五级 强震实际发生时间 震级 距离千米 地震前期人体感应
body induction analysis before earthquake
Li Hutao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3 172 earthquake data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divide the human body inductive signs before earthquakes into five classifications, five classifications of the most sensitive seconds in the initial time of accepting earthquake precursors, and four periods according to 24 hours a day, and from 24 hours to 300 hou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time of earthquakes. The actual distance kilometer values of 10 internal earthquakes are analyzed with the actual occurrence time of strong earthquakes, magnitud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approximately distance kilometer data information "The distance kilometer data from the author's current residence and Beij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sensitivity of the human body's induction degree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eismic data, the magnitude, time, distance,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can be analyzed by human body induc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ctually, human body induction is used as a new exploratory research method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value of human body induc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diction can be made 168 hours in advance, and the impending earthquake analysis can be made within 240 hours on average.
Key words: Human body induction typing M 5
initial induction seconds typing M 5
actual occurrence tim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initial induction seconds classification
magnitude distance
kilometers
一,研究方法:是根据中国及相关地震网站的长期数据。从1966年1月至2018年8月31日截止的6级以上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从中分析到人体感应体征与地震早期预测。地震数据频数统计1966年1月至2018年8月底计3172例(含1963年8.5级1例,1964年9.2级1例)。5级至5.9级计 88 例。6级至6.5级计 1132 例。6.6级至7级计 1064 例。7.1级至7.5级计 653 例。7.6级至9.2级计 235 例。SPSS 统计学分析:多因标量方差分析:因变量 D 最初累计感应小时。固定因子 F 特别感应秒钟。协方差 C 白天1夜晚2。WLS 加权 W 震级。选出:最初感应小时,最强感应秒时,白天1晚上2,近海陆1,2远海陆3,4,震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关性在0.01水平(2尾)显著。* 相关性在0.05水平(2尾)显著。
分析:出现的人体感应分级《五级》与震级的强弱有关联。
3172
例地震数据的SPSS
**
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双尾)。
Pearson Correlation
注明:3500千米以内为近距离(中国境内震点按陆近1,海近3统计),3500千米以上为远距离。陆地按远2。海洋按远4。近陆1有152例。远陆2有295例。近海3有702例。远海4有2023例。按北京时间计算:白天有1531例。晚上有1641例。
地震前期人体感应最初感应敏感时间五个分型级别组:
1,120秒钟作为第一级别组。属于弱强组。一般是5.5级至5.9级地震感应。误差率为10.526
%。标准差是0.0728级。均值是5.84级。
强震前兆信号在1小时内。
2,180秒钟作为第二级别组。属于强组。一般是6级至6.5级地震感应。误差率为3.250
%。标准差是0.1602级。均值是6.148级。强震前兆信号在2小时内。
3,240秒钟作为第三级别组。属于中强组。一般是6.6级至7级地震感应。误差率为0.623
%。标准差是0.2357级。均值是6.703级。强震前兆信号在3小时内。
4,300秒钟作为第四级别组。属于重强组。一般是7.1级至7.5级地震感应。误差率在4.325
%。标准差是0.2056级。均值是7.249级。强震前兆信号在4小时内。
5,360秒钟作为第五级别组。属于特强组。一般是7.6级至8.5级以上地震感应。误差率在6.694
%。。标准差是0.4579级。均值是7.737级。强震前兆信号在5小时内。
二,结论:
本文对3172例不同级别地震数据的分析,提出将地震前期人体感应体征划分五种分型组、最初接收震前兆时间里最敏感秒钟的五种分型组、并根据全天24小时分为四个时间段里、根据地震实际发生时间从24小时至300个小时的10个时间段内震例的实际距离千米数值,与强震实际发生时间,震级,经纬度,作者大致距离千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程度的实际敏感度,分析总结经验体会。根据分析以上地震数据值,可以利用地震前期人体感应来分析出震级、发震时间、大致距离千米、大致方向和大致位置。实际是利用人体感应作为一个地震预测的新探索研究方法。同时根据地震前期人体感应经验值来分析出:提前168小时作出预测,平均可提前240小时内作出临震分析。统计到平均值355.15秒钟是接受特大强震的最佳秒钟内。由于每个人的人体感应程度不相同,实质是由遗传体质导致对次声波和异常电磁场产生高度敏感反应。 (完)
参考文献:
[1] 李沪涛、地震前期人体感应、办公自动化、2017(16):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