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2021-04-01 11:23:29)
标签:

文化

历史

收藏

分类: 人物誌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与有176年历史的台北万华“福大同茶庄”掌柜“论壶品茶”

2021.4.1 陈宗嶽写于台北

2021年3月31日下午,与老友余让尧特地到清代道光25年(西元1845年)即在台北第一街~贵阳街开设的“老艋舺的第一缕茶烟 - 福大同茶庄”论壶品茶。

老友小余首次是因为买烘茶的焙笼而去,第二次是因为柜台后橱柜里陈列的1970年~1990年之间的宜兴壶而去谈壶,这次是第三度拜访,我则是第一次。

坐定喝茶同时,先看了现龄73岁却依然思绪清明的第五代茶人兼掌柜蔡玄甫摆在橱柜的“砺成”款紫砂方壶,而后再看此次我们特地带去的四把朱泥壶。其中:惠逸公款朱泥大秋水壶,蔡掌柜说秋水的壶身应该更高挑些,这把圆了些,应该称“莲子壶”,也认同这与另两把“惠逸公款朱泥平盖折肩壶”及“朱泥文旦小壶”都是干隆时期到代的老壶。另外,“大明天启丁卯孟臣制款朱泥小壶”因为底部黏合后再用工具扫过一下,因此蔡掌柜认为是清代干隆至嘉庆年间的仿明代古壶,并说明那时一些古董店都聘有专业仿古的制壶人。对此,且留待来日再定夺。

席间我们挑了两款茶来品茶,其中,我挑了一款台湾最高的高山乌龙茶~大禹岭冬茶;小余挑了一款有35年茶龄的福建安溪南岩铁观音;每壶茶都可以冲到8泡以上依然有甘甜味留于齿间,蔡掌柜说这是因为他们坚持定期休耕的茶园管理、坚持传统干净的制茶工艺、亲自参与制茶过程、家传的烘焙茶技术,所以他们家的茶有茶香、有底韵,这是他们茶庄始终坚持的原则。

闲聊中,蔡掌柜提及他13岁开始帮忙做茶,初中毕业就到山上学种茶,1970年间他还透过管道到福建安溪去种茶、学茶四年,因而对安溪铁观音非常了解,也感慨现在都是浙江人去安溪包地种茶,茶味变了,所以他只卖正统的老安溪铁观音,卖一斤少一斤。提及他此刻用来存茶的大紫砂茶罐,一个人还不易搬动,因此特地装了有滑轮的底座,这还是35年前向宜兴订制的,订了100个,船运到时只剩20几个,如今大概订不起了。对紫砂老壶的鉴赏,从他观察壶的里外,对壶泥质地、烧成结构、制壶工序的理解,确实别有见地,他有感叹现在人性不同于30年前,所以他现在都是只看不说,而且现在几乎也没壶可看了!

最后说到他这位在“台北第一街”~贵阳街上176年老店,曾经经历两次淹大水,半夜睡在木床上都飘浮起来了。那时还是用木箱装茶,不像后来是用马口铁装箱,所以损失惨重,连老店面的照片都因此损毁了。另外因为决策者的偏执,使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艋舺~台北万华趋于萧条,昔日的辉煌盛况只能存在于记忆与历史之中,令其如今提及仍忿忿不平,毕竟这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实况,也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