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杂谈 |
分类: 茶具 |
藏茶蕴香之器
~我收藏的十个名家紫砂罐
2021.1.23 陈宗嶽写于台北
1391年明代洪武24年明太祖朱元璋废贡“龙凤团茶”起,历一百多年的演进,到了明代中晚期,本属民间流行的“泡茶法”一跃为茶艺主流,可蕴香、扬香、不夺茶味的紫砂闪耀登场,除了壶价可比拟当时宋徽宗书画价的晚明名家壶之外,可藏茶蕴香的紫砂茶罐也进入爱茶人的生活之中。但是,相较于紫砂茶壶,紫砂茶罐所费的技艺减少了一半以上,属于小器之列,绝大多数的紫砂茶罐没有署上名款,因而真正由紫砂名家制作的紫砂茶罐少之又少,能留存至今的更属“凤毛麟角”。因之,在玩赏紫砂器的30多年历程中,只要看到名家、名款的紫砂茶罐都会尽量收藏,不知不觉中庋藏了这10个紫砂茶罐。
茶罐,就密封效果,可区分为几近绝对密封与概略密封两种;就材质而言,我个人曾经手过的就有银质、锡质、白铁质、陶瓷质、紫砂质等,想想,似乎也就只有这些材质。其中,清香型的茶叶,适合几近绝对密封的锡质茶罐,以免茶香外泄或沾染其他气味;重培火、老茶、普洱茶则适合概略密封的紫砂茶罐,因为需要适度的透气,以醇熟茶叶。只是,茶罐除了藏茶蕴香之外,型式、装饰也如同茶壶一般,亦有其趣味与艺术性可玩味。
我收藏的十个茶叶罐:
ㄧ、清代乾隆“邵玉林制”紫砂绿地粉彩开窗山水菊竹纹茶罐
高14公分*宽15公分
邵氏家族为宜兴望族,明清以来,祖居宜兴川埠上袁村。自明代宗师时大彬奠定了紫砂壶走向艺术化的基础以来,他的入室弟子邵文金(亨祥),邵文银(亨裕)都是当时的制壶高手。而传至清初,邵氏家族的名家高手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辰,计有几十人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邵元祥、邵元龙、邵元华、邵元麟、邵元发、邵元亨、邵元茂、邵元林、邵基祖、邵玉亭、邵德馨、邵茂林、邵茂森、邵茂祖等。这些名手主要制作表面画有彩釉的壶具富丽豪华、明艳大气,反映了清初王公贵族的审美情趣,其中的精品被清宫收藏。另外清初的邵氏家族高手还常常制作一些朱泥小壶,这些壶容量较小色泽红艳,深受爱用功夫茶的闽粤人士的青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邵春元、邵柏原、邵福官、邵应周、邵应观、邵仲文等。清中期至清末,邵家壶艺人中比较著名的高手有邵大亨、邵旭茂、邵玉林、邵友兰、邵正来、邵春来、邵泰来、邵大赦、邵景南、邵二泉、邵维新、邵俊根、邵夫廷、邵友廷、邵格廷等。清末至民国,邵家壶名家还有邵云甫、邵湘甫、邵茂章、邵全章、邵陆大、邵宝琴等。
二、“大清乾隆八年”款紫砂粉彩皮球花开光六方茶罐
高13.5公分*宽12.5公分
罐底的印章,以中空制钱纹代表“乾”(读音相同),以龙纹代表“隆”,配上“大清八年”字样,意为大清乾隆八年,属民间器具。
三~四、清代嘉庆朝茄紫泥加粉彩山水图狭口圆茶罐(缺盖)
小罐:高9公分*宽7.8公分(破损后重新黏合)
大罐:高10.5公分*宽9.8公分
茄紫泥上加粉彩山水图就是嘉庆朝的印记,在此之前的乾隆朝都是全器的彩釉或彩绘,在此之后道光朝也从大区域的“加彩”缩小为局部小范围的“点彩”,色彩也趋于单一的蓝彩或墨彩。
五、晚清“贡局”款紫砂堆泥山水图瓮形茶罐
高13.2公分*宽12公分
“贡局”款有刻款与盖款二种,盖款中有只有“贡局”两个楷书字的,也有圆形章中有“贡局”两个字的,这样“贡局”印款的壶出现在晚清到民国初年,大多是专精镌刻铭壶被入贡皇家且被北京故宫典藏五件以上的宜兴紫砂实业家赵松亭工作坊出品的。
六、1915年“宜兴紫砂”款紫砂彩绘菊蝶纹敞口圆茶罐
高15公分*宽15公分
1915年紫砂陶业公会(当时称紫砂业公所,1934年改名)正式成立,开始使用紫砂陶业公会特定年代印款。早期所用印款为带回纹边框的阳文楷书“宜兴紫砂”,亦有带回纹边框的阴文楷书“宜兴紫砂”,其后期所用印款为单边或双边,阳文或阴文“宜兴紫砂”。1946年十月底,宜兴县陶业紫砂同业公会解散,由汤渡缸坛生产合作社替代,紫砂陶业公会特定年代印款逐渐弃之不用,历时三十余年(1915年~1946年)。
七、1920年代“金鼎商标”款裴石民制紫砂葫芦茶罐
14公分高*11公分宽
“金鼎商标”底款,盖内“石民”章。
吴德盛紫砂陶器行(1916年—1939年),为宜兴鼎署镇人吴汉文于1916年所创建,店址选在宜兴县城蛟桥边,是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
早期用印为“吴德盛”阳文籇书小方章,底盖并用。稍后用印为阳文籇书大方章“吴德盛制”。中期用印为大圆章阳文籇书为“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
至1920年代后期,店主吴汉文创立“吴德盛”店号著名商标“金鼎商标”。“金鼎商标”印款中央以鼎为图案,四角为阳文楷书“金鼎商标”,为“吴德盛”店号订壶专用印款。
后期吴汉文亦以阳文楷书方章“松鹤轩”钤于精制之壶。“吴德盛”、“金鼎商标”印款钤壶底,盖把一般有制壶者小方章印款。当时专门为吴德盛制作紫砂茗壶的有岩如、储银兰、王熙臣、冯桂林等。专门为吴德盛铭刻的艺人有任淦庭。经常订制坯件的有俞国良、程寿珍、朱可心、汪宝根、吴云根、王寅春等。紫砂陶艺名家和雅士名流参与作品创作,极大地提高了吴德盛的知名度。1925年吴汉文又在上海开设“吴德盛”分号,主要销售紫砂制品。
抗战爆发后“吴德盛”倒闭,“吴德盛”及“金鼎商标”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在二十多年的经营中,吴德盛出品的紫砂多有当时制壶名家与陶艺雅士的参与。
裴石民(1892年–1976年),为1958年紫砂厂建厂七老之一,宜兴蜀山人。技艺精湛严谨,为紫砂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十五岁时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学制紫砂壶。江祖臣,字案卿,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要求严谨,裴石民初入师门时,受其严教,苦练基础技艺。裴石民一生对紫砂艺术不断探索、求新求变,讲究形体与装饰的协调美,作品朴实而典雅。并善制水丞、杯盘、炉鼎等器,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模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八、1900-1930年间“沪上福记茶行”款紫砂狭口圆茶罐
高16公分*宽13.5公分
约当1900~1930年间,由上海福记制做的茶罐,罐上所刻行草书体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行笔气韵生动,非常辈所能书,令人赏心悦目。
九~十、一对1930年庚午春朔日“岩如氏”款紫砂狭口圆茶罐
高13.4公分*宽11.2公分
高13.4公分*宽11.5公分
收一个老茶罐已属不易,能收到一对实属幸运。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他取名号“岩如”。艺成后,蒋永西被宜兴利用公司聘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1930年代初,蒋永西被宜兴名店“毛顺兴”聘为技师,专刻花盆。1930年代中期,蒋永西在吴德盛公司任技师,并与任淦庭合作,由任书画,蒋陶刻,落款均为“陶”或“企陶”。1949年后,蒋永西参加了合作社,继续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岁。其传器有钵盂壶、扁腹壶、竹节提梁壶、六角花盆等,见有类似“1939年秋月岩如氏并作”刻款。